硬皮病为结缔组织病之一。由于此病呈谱性表现,l对于疾病的分类诊断有不少研究和争论。随着近年来对硬皮病发病机理和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l对疾病的分类诊断提出了一些新观点、i新依据。综述如下。
根据受累范围、i病程、i预后,l此病主要分为两大类,l即局限性硬皮病和系统性硬皮病。因临床表现谱呈连续性,l故有部分患者的疾病表现并不典型,l可介于两大类之间。
(一)局限性硬皮病或称硬斑病
缺乏内脏损害和雷诺现象,l病情缓和,l常可自行缓解。根据皮损形态分型已较明确,l亚型分为:i
1.点滴状硬斑病11有时不易与硬化萎缩性苔藓鉴别,l有时两病共存。
2.线状硬斑病11发于四肢,l呈纵向线状或带状皮损。
3.额部刀砍状硬斑病11有脑电图改变,l在受累区呈最大的节律障碍。
4.皮下硬斑病11又称深部硬斑病,l发病于真皮深层,l脂肪间隔。通常表面皮肤无淡紫色晕,l呈结节状或瘢痕状皮损,l组织挛缩或隆突。皮肤和深部筋膜粘连。
5.泛发性硬斑病11主要分布在躯干上部,l大腿上部,l很少发生雷诺现象。
6.儿童致残性全硬化硬斑病11罕见。14岁以前发病。受累于真皮、i脂肪、i筋膜、i肌肉、i甚至骨骼。侵犯躯干、i四肢、i头皮、i面部、i手指变形、i屈曲挛缩、i关节疼痛、i骨质疏松等,l病情呈持续性、i进行性,l有时疼痛剧烈,l可能是皮肤神经受累的缘故。
(二)系统性硬皮病(SSc)
SSc为泛发性结缔组织病。除有皮肤增厚、i纤维化,l还并有雷诺现象,l小动脉、i静脉、i肌肉、i骨骼、i不同内脏的损害。皮肤硬化范围、i内脏受累程度、i疾病进展速度、i预后转归优劣等方面,l呈现较大的差异。许多作者对划分SSc亚型作了长期的研究。
SSc的临床亚型:i20世纪60年代就发现CREST综合征为SSc的良性亚型。然而近年来认为CREST综合征这个名称,l作为确定一个SSc亚型,l并不准确。指(趾)硬化症为此综合征的主要表现,l并与生存率高、i生存期长有关。与其他表现,l如钙质沉着,l食管硬化、i毛纽血管扩张等一样,l可出现于许多SSc患者中。
通过临床研究认识到,l皮肤受累越广泛,l内脏损害可能越重。在疾病早期,l可根据皮损范围对SSc划分亚型,l为疾病的预后做出较准确的估计。目前主要有以下方法。
第一种主要是LeRoy等人的二亚类法,l把SSc划分为皮肤弥漫性SSc(dcSSc)、i皮肤限局性SSc(leSSc)两种亚型和重叠综合征特殊型。
1.dcSSc11①发生皮损的一年内出现雷诺现象;②躯干和肢端皮肤受累;③肌腱摩擦征,l但此征在日本患者中极少见;④肺间质病变、i肾功能衰竭、i胃肠道疾病、i心肌受累出现早、i发生率高;⑤无抗着丝粒抗体(ACA);⑥甲皱襞毛细血管肿胀、i受损;⑦抗Scl-70抗体阳性(30%)。
2.lcSSc11①雷诺现象先发生多年;②皮肤硬化局限于手、i面、i足、i前臂等处或者缺如;③后期发生肺动脉高压,l或并有肺间质病变;三叉神经痛、i皮肤钙沉着、i毛细血管扩张;④ACA阳性率高(70%~80%)。⑤甲皱襞毛细血管襻扩张。
3.重叠综合征1有SSc,l还有其他一种或多种结缔组织病的表现。
诊断lcSSc的主要特点至少有雷诺现象,l或并有ACA,l或毛细血管异常。一项从1981~1990年的临床研究显示dcSSc型病例占SSc的47%,lIcSSc型占43%,l重叠综合征型占10%。
第二种方法由Barnett(1978)对118例患者经临床观察20余年后提出。后来又做了一些修改。主要根据患者发病一年内皮肤受累的范围来分型,l分为3种亚型:iⅠ型仅有指(趾)端硬皮症表现;Ⅱ型皮肤改变在掌指关节或跖趾关节的近端,l主要在四肢,l而躯干很少;Ⅲ型包括躯干、i胸、i背、i腹呈弥漫性皮肤受累。无皮肤硬化皮损,l而仅有典型内脏硬化表现的SSc,l其特点未明,l暂为第Ⅳ亚型(ssSSc)。10年生存率Ⅰ型为71%;Ⅱ型为58%;Ⅲ型为21%。生活质量以Ⅰ型最高,lⅡ型次之。Masi同意Barnett和Giordano的方法,l根据发病1年内皮肤硬化受累达到的最大范围,l划分3个亚型,l皮肤局限性SSc(lcSSc)、i中间型SSc(icSSc)和皮肤弥漫性SSc(dcSSc),l同时参考肺、i心、i肾等内脏受损情况、i血清抗体检测结果来分析病情。这种方法及时、i简单、i明了。对判断疾病预后较准确,l对临床很有帮助。有利于临床医生制订合理的监测计划,l利于评价治疗方法和药物作用,l利于研究人员对某个亚型详细研究。实践证明运用以上分型方法都是可取的,l能满足临床研究中的要求。文献报告,ldcSSc占SSc的36%;icSSc占28%,llcSSc占27%,lssSSc占9%。有些资料中lcSSc所占比率稍高。
Clements等近来在临床研究中提出了划分皮损区域,l按皮肤硬化程度进行半定量皮损计分的方法。他们把体表划分为10处,l每处按硬化程度计为0~3分。对90例SSc患者,l随访观察10年。结果是皮损分数和生存率呈负相关。分数高者或增加者,l生存率下降。皮损计分≥15分者,l早期多有重要脏器,l如肾、i心等合并症,l预后差。皮损计分法和前述的二亚类、i三亚类法有一些联系,l但并不完全相同。皮损计分法记录较详细,l有利于观察皮损的变化乃至疾病的变化。如皮损计分低于15的dcSSc或躯干受累者,l其生存率与lcSSc差别不大。Clements等人的方法对临床研究也很实用。
SSc的血清学分型:iSSc中抗核抗体(ANA)的阳性率为40%~98%。两种主要的ANA是ACA和抗Scl-70抗体(又称抗DNA拓扑异构酶Ⅰ抗体),l另外还检出抗U1RNP(可溶性细胞核RNP中U抗原系列之一)、i抗PM-Scl(核仁核质中核糖体前体相关抗原)、i抗Ku(一种大分子量不稳定酸性核蛋白抗原)、i抗Th-RNP(核仁7-2RNA蛋白微粒抗原)、i抗U3RNP(核仁纤维蛋白相关抗原)、i抗RNAP(RNA多聚酶Ⅰ、iⅡ、iⅢ抗原)抗体。
引自:i
Ghersetich1I,let1al.Clin1Dermatol,l1994,l12(2):i237~242
Shono1S,let1al.Arch1Dermatol,l1991,l127(9):i1352~1356
Ruffatti1A,let1al.Arch1Dermatol,l1991,l127(8):i1180~1183
Harrington1I,let1al.Br1J1Dermatol,l1989,l120(5):i645~648
Stefanato1C,let1al.Int1J1Dermatol,l1992,l31(3):i190~192
Falanga1V,let1al.Ann1Intern1Med,l1986,l104(6):i849~857
Ferri1C,let1al.J1Rheumatol,l1991,l18(12):i1826~1832
Parodi1A,let1al.Dermatologica,l1991,l183(1):i15~20
LeRoy1E1C,let1al.J1Rheumatol,l1998,l15(2):i202~205
Kuwana1M,let1al.J1Clin1Invest,l1993,l91(4):i1399~1404
Barnett1A1J,let1al.J1Rheumatol,l1988,l15(2):i276~283
Masi1A1T,let1al.J1Rheumatol,l1988,l15(6):i894~898
Clements1P1J,let1al.Arthritis1Rheum,l1990,l33(8):i1256~1263
Kuwana1M,let1al.Arthritis1Rheum,l1994,l37(1):i7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