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癌综合征

1.病史

(1)见于各年龄组,l其中阑尾类癌发病年龄较轻,l直肠类癌则偏大,l多发于40岁以上,l类癌综合征常见于年长者,l男女发病率几乎相等。

(2)阵发性潮红发作前有胸部压迫感或搏动性疼痛;发作时常伴颜面、i眼、i口腔内灼热感,l结膜充血,l眼睑及手背部浮肿,l眼、i鼻、i唾液腺分泌亢进,l出汗等,l阵发性潮红仅偶然发作,l持续时间较短。若病情恶化者,l发作次数增多,l程度加重,l持续时间延长,l一天内可发作30次以上,l持续10min至数小时,l甚至持续不退。

(3)劳累过度,l情绪激动,l排便灌肠,l按摩压迫瘤组织,l饮酒,l冷饮,l进食过多为其诱因。

(4)皮肤转移者有轻度触痛。

(5)胃肠道症状11水样腹泻,l肠蠕动亢进,l间歇性复发性腹痛,l偶尔在清晨和饭后腹泻,l肝肿大质硬且可扪及结节时,l多为肝脏转移。

(6)肝脏转移:i肝肿大质硬。并可扪及结节。

(7)伴发溃疡病:i其发病率比一般人高。多有消化道出血,l但不穿孔。

(8)早期阵发性潮红发作时常有心动过速,l低血压,l重则可晕厥。晚期累及肺动脉瓣和三尖瓣。

(9)呼吸系统症状:i反复咳嗽,l阵发性呼吸困难和哮喘样发作。

(10)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l出现智力障碍,l神经质。

(11)晚期有肺、i脑、i肝、i骨髓等处瘤组织转移灶症状。

(12)类癌瘤生长缓慢,l成人一旦发生症状仍可存活10~20年。晚期死于心力衰竭,l继发瘤转移后的肝脏病变,l继发感染和恶液质等。

2.体征

(1)阵发性潮红:i为最常见、i最具特征性临床表现。呈典型的深红,l青紫,l苍白三期变化。皮疹从面部开始,l迅速扩展至颈、i肩胛、i上胸部,l亦及侵犯上肢和整个胸部,l但背、i腹部很少受累。潮红期为大片均匀的地图状红斑,l边缘清楚,l或小者似风团的大小不等的斑块,l皮疹间皮肤正常。潮红期过后为青紫期,l面部有不均匀的紫红色斑。青紫期消退后,l面部及全身变为大理石样蜡样苍白期。

(2)久则面、i鼻、i颧、i后颈部、i前臂出现毛细血管扩张,l甚至发生血管瘤。

(3)少数病例发生烟酸缺乏病样表现。

(4)类癌瘤很少转移至皮肤和皮下组织,l但支气管类癌和直肠类癌易向皮肤转移。皮肤转移灶为直径0.5~2cm,l有轻度压痛的,l红色或紫红色结节。

3.实验室检查

(1)血清5-羟色胺量:i高达0.5~3μg/ml(正常值0.1~0.3μg/ml)。

(2)24h尿排泄5-羟吲哚醋酸量:i超过15mg,l可高达50~600mg(正常值2~10mg/24h)。其水平高低可作为类癌瘤分泌功能和术后疗效随访观察指标,l当其超过30~40mg/24h时,l尿中加入1-亚硝基-2萘酚试剂,l尿呈紫色或红色改变,l称为5-羟吲哚醋酸筛选试验阳性。试验前48h禁服酚噻嗪类药和利血平,l忌食番茄、i菠萝、i胡桃、i香蕉等食物,l以避免影响试验结果。

(3)尿排泄组胺增加:i可达1mg/d(正常值6~19μg/d)。

4.病理组织11皮肤瘤组织主要由小立方形细胞构成,l细胞巢内有纤维隔膜,l疱核小而淡染,l胞浆暗淡,l可有间变及核分裂象,l细胞巢附近的血管扩张。肿瘤细胞间可有少量红细胞。

5.肾上腺素110μg,lⅣ,l可诱发皮肤潮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