蕈样肉芽肿(MF)

1.病史

(1)发病年龄多为45岁以上,l2/3病例为男性。

(2)病程缓慢,l时轻时重,l历经数年甚至数十年。红斑期通常持续2~5年,l少数可非常短暂,l亦有长达30年者。斑块期少数浸润可自行消退而留下萎缩及色素沉着或减退,l多数浸润通常持续存在,l甚至增生如疣状。肿瘤破溃后留有萎缩瘢痕,l伴有色素性改变,l

(3)红斑期皮损最好发于躯干,l但可泛发于全身,l亦有长期局限于大腿者。斑块期浸润斑块可泛发全身,l亦可限于某些原有皮损部位,l肿瘤期肿瘤多见于面、i背及四肢近端。

(4)红斑期可有发热、i关节痛等前驱症状,l年轻病例起病时可有风湿热或败血症症状,l亦可有间歇热或急性淋巴结炎,l有难以忍受的一般治疗不能缓解的持续存在可长达10年的严重瘙痒,l但亦有不痒或不经常瘙痒者。斑块期无明显瘙痒。肿瘤期完整的肿瘤一般无痛感,l若破溃者多有剧痛。

(5)内脏受累:i内脏明显受累者为数不多,l但尸检发现几乎所有内脏均可被侵犯,l其中71%~76%为肺、i脾、i肝、i肾受累,l其次为骨髓、i舌、i喉、i扁桃体、i唾液腺、i气管、i胸膜、i心、i食管、i胃肠、i胰、i甲状腺、i甲状旁腺、i肾上腺、i腹膜后、i卵巢、i膀胱、i前列腺、i精囊、i睾丸、i子宫、i阴道、i脑、i肠系膜、i末梢神经、i乳腺。所有肿瘤期MF及部分斑块期MF有周围淋巴结病。

2.体征

(1)红斑期(蕈样前期、i湿疹样期):i

1)非萎缩性斑片:i淡红色、i直径数厘米、i扁平、i鳞屑性斑片,l类似银屑病及某些类型皮炎,l可较快进入斑块期。

2)萎缩性斑片:i表面萎缩、i光亮或为皱折,l伴毛细血管扩张、i色素沉着或减退,l可类似斑片状银屑病之大斑片和斑驳状副银屑病。可长期存在,l亦有进展进入斑块期。

此期上述两型不能截然分开。况且此期形态各异,l名称繁多。可为淡白、i淡红、i淡黄红色斑疹、i毛囊或非毛囊性丘疹、i风团样斑丘疹、i苔藓样变、i紫癜、i水疱或大疱,l表面光滑或有细小或小片状灰白或灰褐色鳞屑,l可类似湿疹、i扁平苔藓、i毛发红糠疹、i麻风、i鱼鳞病、i皮肤异色病等。但皮肤干操、i失去光泽、i皮纹不同程度加深,l且缓慢或迅速变暗,l多变为褐红或紫红色,l可呈不规则形、i带状、i环状、i地图状,l境界清楚或不清楚,l进而萎缩或色素异常,l若皮损暗红者常表示有浸润,l一般为一种形态皮损,l亦可为多种形态等与其他皮肤病不同。

(2)斑块期(浸润期):i由红斑期进展而成,l或开始即为MF。为深红色、i明显隆起、i境界清晰的斑块,l表面无明显鳞屑,l多呈不规则形,l偶为环状。两个斑块互相重叠处常保持各自的轮廓并不融合为一均匀的斑块。斑块因发生先后而使其高低不一。

(3)肿瘤期:i常自浸润斑块边缘处开始逐渐发生肿瘤,l为圆顶状、i深红色结节、i肿物,l大小不一,l小者如黄豆,l大者数至数十厘米直径,l质坚实或柔软,l散在或融合成片。多数中心部位破溃或形成溃疡,l边缘截然、i内卷,l中心凹陷,l基底覆以坏死组织或黑痂。约有10%MF病例可一开始即为肿瘤,l原先无任何皮损,l称为突发性MF。

3.实验室检查

(1)血象:i

1)血红蛋白:i早期正常,l晚期减低。

2)白细胞:i有些病例可增加,l嗜酸粒细胞、i单核细胞增加,l淋巴细胞减少,l常见于泛发性斑块和肿瘤期,l提示预后较差。

(2)血沉:i多数可有不同程度的增快。

(3)外周血:i晚期血清白蛋白减少,lα1和α2球蛋白增加,l循环辅助T细胞减少,l对PHA刺激的反应性降低,l无效细胞增加,l单核细胞趋向性降低,l单核细胞抑制因子减少、i血清IgG和IgE增加。

(4)骨髓象:i偶见浆细胞增加。嗜酸粒细胞、i巨噬细胞可增生,l偶见异常淋巴细胞。

(5)免疫测定:i

1)细胞免疫反应(包括DNCD试验、i结核菌素试验、i链素反应、i淋巴细胞转换率测定)阴性或低于正常。

2)荧光检查:iIgG、iIgA、iIgM、iIgD沉积。

(6)其他:i胸片、i肝脾B型超声或同位素扫描,l肿大淋巴结的光镜和电镜检查等。

4.组织病理

早期:i细胞浸润主要在真皮乳头层,l并向渗入表皮细胞,l斑片和浸润斑块内浸润细胞为单一形,l主要为MF细胞和少数巨噬细胞。

晚期:i侵犯真皮网状层甚至皮下组织,l亦可侵入毛囊上皮细胞间,l斑块和肿块内除MF细胞外,l尚有不等量嗜酸粒细胞和浆细胞,l偶有上皮样细胞性肉芽肿。细胞通常增生,l内皮细胞亦可增生,l有不同程度的纤维化。

亲表皮现象:i真皮内浸润细胞往往侵入表皮甚至毛囊上皮者。侵入表皮的单一核细胞,l周围绕晕,l有聚集成Pautrier微脓疡的趋势。

MF细胞:i斑块期真皮内即有相当比例的MF细胞,l核深染,l大小不一,l形态不规则,l周围绕以透明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