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阴白色病变

发生于外阴皮肤和黏膜的各种不同疾病,l由于常有过度角化及色素减退而呈现白色,l长期以来其命名和分类意见不一。1877年,lSchwimmer报道舌部黏膜白斑病为癌前病变的20例病例中,l有1例外阴部也有白斑。1938年,lBonney认为此种病变本质系炎症,l并认识到萎缩期和增生期间的相互关系,l提示增生期在萎缩期之前,l恶变仅与增生性改变相关。Taussig则认为,l恶变与增生期和萎缩期均有关。1996年,lJeffcoate首先对外阴白色病变应用了“营养不良(dystrophy)”的名称。1975年国际外阴病研究协会(International1Society1for1the1study1of1vulvar1disease,lISSVA)决定统一使用“慢性外阴营养不良”(chronic1vulvar1dystrophy)以替代过去所使用的不同名称,l包括外阴白斑(vulvar1leukoplakia)、i白斑性外阴炎(1eukoplakic1vulvitis)、i增生性外阴炎(hypertrophic1vulvitis)、i神经性皮炎(neurodermatitis)、i外阴干枯症(kraurosis1vulvae)、i萎缩性硬化性苔藓(lichen1sclerosus1et1atrophyicus)等,l并根据外阴皮肤组织病理学特征的不同将慢性外阴营养不良分为不同类型,l力求对过去诊断为黏膜白斑病的许多典型组织病理特点的命名标准化。

1.慢性外阴营养不良分类

(1)增生性营养不良:i

1)无不典型增生。

2)有不典型增生(轻度、i中度及重度不典型或VIN1Ⅰ、iVIN1Ⅱ、iVIN1Ⅲ)。

(2)萎缩性营养不良或硬化性苔藓:i

1)无不典型增生。

2)有不典型增生?(未发现此种病例)。

(3)混合性营养不良(增生与硬化性苔藓混合存在):i

1)无不典型增生。

2)有不典型增生(轻度、i中度、i重度)。

2.外阴皮肤病新分类11理论上,l营养不良的发病机制与外阴神经末梢变性、i局部血供障碍及基质变化有关。但上述根据组织病理学特征的分类,l不仅临床医师肉眼检查难以判断,l病理医师镜下也难以发现外阴病变中有明确的血管神经失调存在,l且“营养不良”的名称亦易导致患者的误解。为此,l1987年ISSVA又与国际病理学家学会(international1pathologist1association,lIPA)共同讨论,l建议废弃“慢性外阴营养不良”分类法,l代之以外阴皮肤病新的分类。

(1)非赘生性上皮病变(non-neoplastic1epithelial1disorders)

1)鳞状上皮增生(squamous1hyperplasia)。

2)硬化性苔藓(lichen1Sclerosus)。

3)其他皮肤病(other1dermatoses/dermatitis)。

(2)赘生性鳞状上皮内瘤变(squamous1intraepithelial1neoplasia1of1the1vulva1VIN)

1)轻度不典型增生(VIN1Ⅰ)。

2)中度不典型增生(VIN1Ⅱ)。

3)重度不典型增生或原位癌(VIN1Ⅱ/C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