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中西医结合防治冠心病、i心绞痛、i心律失常研究座谈会1111979年9月11上海
(一)冠心病
1.有典型心绞痛发作或心肌梗死,l而无重度主动脉瓣狭窄、i关闭不全、i主动脉炎,l也无冠状动脉栓塞或心肌病的证据。
2.男性40岁,l女性45岁以上病人,l休息时心电图有明显心肌缺血表现,l或心电图运动试验阳性,l无其他原因(各种心脏病、i自主神经功能失调、i显著贫血、i阻塞性肺气肿、i服用洋地黄、i电解质紊乱)可查,l并有下列3项中的2项者:i高血压、i高胆固醇血症、i糖尿病。如无有关临床症状,l可诊断为无症状冠心病。
3.40岁以上病人有心脏增大,l或心力衰竭,l或乳头肌功能失调伴有休息心电图明显心肌缺血表现,l而不能用心肌疾病或其他原因解释,l并有下列3项中的两项者:i高血压、i高胆固醇血症、i糖尿病。
(二)可疑冠心病
可疑心绞痛或严重心律失常,l无其他原因可解释并有下列3项中的2项者:i40岁以上,l高胆固醇血症,l休息时或运动后心电图有心肌缺血表现。
(三)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
1.急性心肌梗死1有下列3项中的2项者,l可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
(1)临床症状典型。
(2)心电图有异常Q波及(或)ST-T有符合心肌梗死的衍变。
(3)血清酶增高,l符合心肌梗死的过程者。
2.陈旧性心肌梗死1符合(1)~(7)项任何1项,l可诊断为陈旧性心肌梗死。
(1)Ⅰ、iⅡ、iV2~6Q≥0.03″+Q/R≥1/3。
(2)Ⅰ、iⅡ、iV1~6Q≥0.04″。
(3)aVL1Q≥0.04″+R≥3mm。
(4)Ⅲ1Q≥0.04″(aVF同时有Q波)。
(5)aVF1Q≥0.04″。
(6)V2~V6QS型其右侧胸导有R波。
(7)V1~4或Vl~5或Vl~6全部呈QS。
有肯定资料(如心电图)证明既往患过急性心肌梗死,l目前虽心电图属正常范围,l仍可诊断为陈旧性心肌梗死。
(四)心绞痛分型
1.稳定型心绞痛11大多为劳力性心绞痛。在3个月时间内,l心绞痛诱因、i次数及持续时间不变。
(1)劳力性心绞痛
Ⅰ级:i较日常生活重的体力活动引起心绞痛。日常活动无症状,l如平地小跑、i快速或持重物上三楼、i上陡坡引起心绞痛。
Ⅱ级:i日常体力活动引起心绞痛。日常活动稍受限。如在正常条件下步行3~4站(1.5~2km),l上三楼、i上坡等引起心绞痛。
Ⅲ级:i较日常活动轻的体力活动引起心绞痛。日常活动明显受限。如在正常条件下常速步行l~2站(0.5~1km),l上二楼、i小坡引起心绞痛。
Ⅳ级:i轻微体力活动(如在室内缓行)引起心绞痛,l严重者休息时亦发生心绞痛。
(2)非劳力性心绞痛
1)情绪激动性(包括精神紧张)。
2)卧位性(包括夜间心绞痛)。
非劳力性心绞痛症状分级:i
轻度:i有较典型的心绞痛发作,l每次持续时间数分钟,l每周疼痛至少发作2、i3次或每日发作1~3次,l但疼痛不重,l有时需舌下含服硝酸甘油。
中度:i每天有数次较典型的心绞痛发作,l每次持续数分钟到l0min左右,l绞痛较重,l一般都需舌下含服硝酸甘油。
重度:i每天有多次典型心绞痛发作,l因而影响日常生活活动(例如排便、i穿衣等活动)。每次发作持续时间长,l需多次口含硝酸甘油。
2.不稳定型心绞痛
(1)进行性心绞痛1在3个月内,l以劳力性为主的心绞痛其发作次数增加,l时间延长。引起发作的活动量也下降,l有时甚至在休息时也发作,l但不符合“中间综合征”的标准者。
(2)新近发生心绞痛:i发生在1个月之内的心绞痛,l且有进行趋势。
(3)心肌梗死后心绞痛:i发生于急性心肌梗死后的30天之内的心绞痛。
(4)中间综合征
1)在24h之内反复心绞痛发作,l心绞痛重、i时间长,l常在15min以上,l诱因不明,l在休息时发作,l硝酸甘油效果差或无效。
2)血清酶一般正常,l或基本正常(不超过正常值的50%)。
3)心电图上出现ST-T改变,l但无异常Q波。
3.变异型心绞痛
(1)有定时发作倾向,l夜间或凌晨发作多见,l无明确诱因。
(2)发作时ST段抬高。
(3)发作心绞痛较重,l时间长。
说明
1.典型心绞痛是指发作性的、i位于胸骨后或左前胸比较固定部位的缩窄性疼痛或明显压迫感,l可放射到左肩、i左臂、i上腹部等处,l多发生于体力活动、i情绪激动、i饱餐、i受寒之当时,l偶可在安静时发生,l休息或用硝酸甘油在3~5min内可以缓解者而言,l类似的但不完全符合于此种性质的胸部疼痛,l又无其他原因(如自主神经功能性失调,l胸部病变,l纵隔、i食管、i胃、i胸椎或颈椎病变)可解释者,l为可疑性心绞痛。
2.诊断冠心病,l应具体说明根据本标准第几条,l并列举其类型,l如心绞痛、i心肌梗死、i无症状冠心病等。
3.诊断心绞痛应按上述分型标准作出诊断,l如为劳力性心绞痛应注明分级。
4.诊断心肌梗死时,l应分别注明急性或陈旧性。
5.休息时心电图明显心肌缺血型表现,l是指在R波占优势的导联上有缺血型ST段下降,l超过0.5mV或T波倒置超过2mm(正常不出现倒置的导联)者而言。
6.诊断心力衰竭时,l要分别注明Ⅰ、iⅡ或Ⅲ度。
7.乳头肌功能失调是指40岁以后出现心尖区收缩期Ⅲ级以上杂音,l经观察杂音响度变动较大,l无其他原因可解释者。
8.严重心律失常是指多源性室性早搏,l并行节律、i心房颤动或搏动、i室性心动过速、i左束支传导阻滞、i双束支传导阻滞、i窦房传导阻滞、i频发窦性静止及二、i三度房室传导阻滞而言。
9.休息时心电图出现下列各项中的任何1项为可疑。
(1)在R波占优势的导联上,l有缺血型ST段下降到或接近0.05mV。
(2)R波占优势的导联上,l有近似缺血型ST段下降,l超过0.075mV。
(3)在R波占优势的导联上,lT波平坦、i切迹或双相(正常不出现此种变化的导联)。
(4)频发性早搏(二联律、i三联律或两次连发等)、i室上性心动过速、i阵发性心房颤动、i窦性心动过缓心率每分钟在40次以下,l一度房室传导阻滞、i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或左束支前分支阻滞等。
(五)运动试验
1.心电图双倍二级梯运动试验
(1)检查对象:i下列情况不做本试验:i不稳定型心绞痛、i急性心肌梗死、i充血性心力衰竭、i严重心律失常、i重度高血压及其他心肺疾病,l休息时心电图有明显心肌缺血、i左心室大、i左束支传导阻滞、i预激综合征、i服用洋地黄、i电解质紊乱等表现者。对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的患者,l应先做立位心电图或过度换气30s后,l心电图若出现ST下降也不宜做本试验(因易出现假阳性)。
(2)检查方法
1)检查时间:i应在进餐前或饭后2h以上。
2)运动量:i按过去规定运动量(速率表)在每级9寸(23cm)的二级梯子上往返运动,l运动时间为3min(应用秒表及节拍器来抑制运动时间及脉率),l如运动后即刻心率未达到l00次/分,l且结果为阴性者,l应在次日将运动量增加l5%,l再做一次(即在原3min时限内增加其登走次数15%)。
运动前描记卧位休息时心电图Ⅰ、iⅡ、iⅢ、iaVR、iaVL、iaVF、iV1、iV2、iV3、iV4、iV5、iV6十二导联,l运动后立即躺下描记即刻、i2min、i4min及6min,lV6、iV5、iV4或V3、iⅡ、iⅠ及以R波占优势的aVL或aVF导联(按以上顺序进行6个导联的标记)。
(3)检查中注意事项:i受检查者如在运动中发生心绞痛应立即停止运动,l躺下描记心电图。受检查者在梯子上下往返运动转身时,l注意交替向左右转,l避免一直朝同一方向转而引起头晕。
(4)ST段移位的测量方法:i以QRS波起点为基线,l如遇PR段倾斜显著者则以PR段向下延长。与“J”点垂直线交点“O”做一水平线为矫正后的基线。斜形向上的ST段以“J”点作为判定移位的根据,l斜形向下的ST段以“J”点后0.04s处作为判定移位的根据。
(5)QX/QT问期的测量方法:i“X”点即以ST段回升到两个QRS波起点的连线上,lQ波起点至“X”点为QX间期。
(6)判断标准
1)运动中出现典型心绞痛或运动后心电图改变符合下列之一者,l为阳性。①在R波占优势的导联上,l运动后出现水平型或下垂型ST段下降(ST段与R波顶点垂线的交角≥90度)超过0.05mV,l持续2min者。如原有ST段下降者,l运动后应在原有基础上再下降0.05mV,l持续2min。②在R波占优势的导联上,l运动后出现ST段上升(弓背向上型)超过3mm者。
2)运动后心电图改变符合下列之一者为可疑阳性:i①在R波占优势的导联上,l运动后出现水平型或下垂型ST段下降0.05mV或接近0.05mV及QX/QT比例≥50%,l持续2min者。1②在R波占优势的导联上,l运动后出现T波由直立变为倒置,l持续2mi者。③U波倒置。④运动后出现下列任何一种心律失常:i多源性室性早搏、i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心房颤动或搏动、i窦房传导阻滞、i房室传导阻滞(一、i二、i三度)、i左束支传导阻滞或左束分支传导阻滞、i完全右束支传导阻滞,l或室内传导阻滞。
2.分级运动试验11次极量(极量)活动平板或蹬车运动测验。
(1)检查对象:i同心电图双倍二级梯运动试验。
(2)检查方法
检查时间:i应在进餐前或饭后2h以上。
运动分级见下表。

1)活动平板(1~7)级:i每级运动3min。
2)蹬车1~7级:i每级运动3min。
男性由300(kg﹒m)/min开始,l每级增加300(kg﹒m)/min。
女性由200(kg﹒m)/min开始,l每级增加200(kg﹒m)/min。
3)监督导联:i采用双极胸导CM5及CC5。
CM51——左下肢电极置于V5处,l右上肢电极置于胸骨柄处(LⅡ)。
CC5——左下肢电极置于V5处,l左上肢电极置于V5R处(LⅢ)。
(4)运动终点。
1)心率大道预期心率(按下表计算)

最大心率之85%约相当于:il95-年龄(年)。
2)出现典型心绞痛。
3)心电图出现阳性结果。
4)出现严重心律失常:i室性二联律、i多源性室性早搏、i落在T波上的早搏、i室性心动过速等。
5)血压下降或剧升:i较运动前收缩压下降10mmHg,l或运动中血压超过210mmHg。
6)头晕、i苍白、i步态不稳。
7)下肢无力不能继续运动。
(5)运动前描记卧位休息时心电图Ⅰ、iⅡ、iⅢ、iaVR、iaVL、iaVF、iVl、iV2、iV3、iV4、iV5、iV6十二个导联及CM5、iCC5导联。立位(或坐于蹬车座上)描记CM5、iCC5导联,l运动中连续示波观察CM5、iCC5,l并每3min记录一段CM5、iCC5导联心电图,l达到运动终点后立即(原位不动)描记CM5、iCC5,l随即平卧描记即刻、i2min、i4min、i6min时V6、iV5、iV4或V3、iⅡ、iⅠ及以R波为主的aVL或aVF导联(按以上顺序进行6个导联的描记)。如6min心电图仍未恢复运动前图形,l应继续观察,l直到恢复原状。
(6)运动前测量卧位、i立位(或坐位)血压。运动开始后每3min测量1次血压。运动结束后2、i4、i6min测量血压、i直至血压大致恢复运动前水平。
(7)应有心脏复苏的人员及设备,l充分准备,l除颤器应置于检查室内。
(8)评定标准
1)运动中出现典型心绞痛。
2)运动中及运动后心电图出现ST水平或下垂型下降≥lmm,l如运动前原有ST段下降者,l运动后应在原有基础上再下降lmm。此种改变出现愈早,lST下降愈多,l提示阳性愈明显。
3)运动中血压下降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