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梗死(一)

1925年,lClerc和Lery首次报道一例尸检证实的右心房栓塞;1937年首次描述心房梗死的心电图表现,l其诊断是在尸解后回顾作出的;1948年根据心电图上存在完全性心脏阻滞的PTa段改变首次在生前作出心房梗死的诊断;1938年,lBean报道了287例心肌梗死的病理改变,l其中有心房梗死2例,l占0.7%;1942年,lCushing等报道了最大系列尸检证实的心房梗死,l182例心肌梗死中心房梗死31例,l占17%。尸检研究心房梗死的最高发生率为42%。所报道的心房梗死发生率差异如此之大,l反映出尸检时心房作为坏死区是否得到了特别重视。

Liu等提出了临床诊断心房梗死的心电图主要和次要标准。

主要标准包括:i

(1)V5~6导联PTa段抬高>0.5mm,lV1~2交互压低。

(2)Ⅰ导联PTa段抬高>0.5mm,lⅡ、iⅢ交互压低。

(3)PTa段在胸导联压低>1.5mm,lⅠ~Ⅲ导联压低1.2mm伴各型房性心律失常。

次要标准包括:i

(1)异常P波,l呈W或M形、i不规则或有切迹。

(2)PTa段小幅度压低不伴其他导联的交互抬高不能单独作为诊断心房梗死的依据。

最近Maguga和Singer增加两个标准:i

(1)动态观察P波形态、iJ点和PR段的演变。

(2)反复发作的房性心律失常和P波形态及PR段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