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心内膜炎(四)

Martin

尽管感染性心内膜炎(IE)诊断的“金指标”是外科手术或尸检的赘生物直接的组织病理学和微生物分析,l但是生前IE的诊断依然是依据临床表现,l尤其是心内膜受累的证据。应用超声技术寻找这一证据,l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

1994年,lMartin复习了有关的研究和文献,l提出了下列结论性意见:i①二维超声技术检出赘生物的敏感性为75%~80%,l而经食管超声技术可达90%;②大于10mm的赘生物导致栓塞的几率大大升高,l但是有些在超声并未发现赘生物者不能排除栓塞和其他合并症的可能性;③在二尖瓣上较大的赘生物远比主动脉瓣上相近大小的赘生物所造成栓塞的危险性来得大;④超声多普勒发现被感染的瓣膜仅轻微关闭不全,l提示不需要手术治疗;⑤金黄色葡萄球菌IE或瓣膜修补手术的IE住院早期病死率高,l即早期病死率与病原学关系更密切,l而不是IE的超声心动图特征。

Rohnmann等(1991年)指出在抗生素治疗过程中,l赘生物增大或无变化者显示比赘生物变小者的愈合时间长或病死率高。绝大多数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者在治疗过程中赘生物有增无减。他还发现IE中50%细菌培养阴性,l由于超声研究的深入和超声技术应用越来越广泛,l预计细菌培养阴性之IE将被检出更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