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rrett食管

Barrett’s1esophagus(BE)的概念最早是在1950年由Norman1Barrett提出的,l与之同义的说法有“慢性食管溃疡”、i“被覆柱状上皮的下端食管”、i“Barrett溃疡”、i“Barrett化生”等,l系指远端食管的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所替代,l替代后的食管易于发生腺癌。

诊断

1.长期反复的CER病史,l但有时烧心感、i反酸症状可缺如。

2.食管吞钡X线检查11典型的BE黏膜呈现特殊的网状影像,l同时可有中段食管狭窄、i食管溃疡、i巨大的食管裂孔疝。约有40%患者X线无异常表现。

3.LESP和20小时食管pH测定11BS患者的LESP降低比单纯性GER更为明显。通过测压计可显示食管动力障碍,l如收缩幅度、i蠕动频率减弱,l故患者对反流物的清除能力下降。正常人1天97%的时间食管内pH在4~8之间,l平均为6,l而BE患者食管内pH<4或>8的时间较长,l故提示酸或十二指肠液反流至食管与黏膜的接触时间延长。而合并有胃酸和胆汁反流的EB患者,l黏膜损害更为明显。

4.内镜11由于同时可行组织活检,l对于BE的诊断最为关键。镜下食管黏膜呈现特殊的天鹅绒红色,l并能以不规则指样或树枝状向远端伸展。同时可发现有食管炎症、i溃疡或食管裂孔疝。但仍有50%患者在内镜下不能通过黏膜颜色鉴别,l此时可用甲苯胺蓝(toluidine1blue)液染色,l鳞状上皮不染色,l而BE化生黏膜呈特殊蓝色表现。

活检取材尽可能挑选可疑部位,l包括岛状、i舌状及不规则区域。对于长段BE,l则每隔2cm取材一次;短段BE,l沿周径部取材几次。

5.超声内镜11可探测到BE化生区域管壁增厚,l伴有不典型增生者局部更厚,l故可指导活检,l提高对早期癌肿的诊断,l且对手术准确。定位有帮助。据报道,l管壁>4cm的BE经手术切除后证实均有不典型增生改变。

6.细胞遗传分析11对BE柱状上皮区域进行细胞核型分析,l发现细胞染色质呈非整倍体时.强烈提示BE合并不典型增生或腺癌发生。对BE合并腺癌术后观察,l若为二倍体者,l其3年生存率为51%,l5年生存率为25%,l而非整倍体或四倍体的3年生存率为10%,l5年生存率为0。

近年来对肿癌抑制性蛋白P53与BE发生癌变的相关性作了许多研究,l发现当P53基因突变时,l致使原在正常细胞内常规免疫组化不能显示的P53蛋白开始高度表达。通过苏木精复染定量,l发现在慢性食管炎无异型增生时为0,l在BE合并轻度不典型增生时为60%,l合并重度不典型增生时为100%,l合并腺癌时为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