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四)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

1999年,l海南会议提出并经全国消化大会确认的“我国对幽门螺杆菌若干问题的共识意见”于2000年发表至今已3年余。3年多来,l对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1pylori,l简称H.pylori或简写为HP或Hp)的一些重要问题又有了新的认识,l2000年,l欧洲Maastricht-2共识报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l2002年,l第三届全国Hp会议上广泛听取了大家对“共识”的意见,l又经2003年安徽桐城中华医学会全国Hp共识会议(简称桐城会议)审核修订,l现提出新的Hp共识意见,l以便在推广应用中充实和完善。

(一)Hp感染及其相关疾病

流行病学调查表明,lHp在一些国家或地区人群中的感染率仍很高,l我国不同地区、i不同民族胃内Hp检出率为30%~80%,l有很大差别。

Hp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重要致病凶子。Hp与胃癌发生相关:i①流行病学调查表明,lHp感染增加胃癌发生危险性;②根除Hp可阻断或延缓胃黏膜萎缩和肠化进一步发展,l但是否能逆转这两种病变尚需进一步研究;③根除Hp可降低早期胃癌术后复发率;④单纯Hp感染可在蒙古沙土鼠中诱发出胃癌;⑤携带某些毒力基因的Hp可能与胃癌发生有更密切关系,l但目前尚无明确的结论。胃癌的发生是Hp感染、i宿主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l宿主白细胞介素-1β等基因多态性与Hp感染后的胃酸状态及胃癌发生的危险性相关。

Hp是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重要的致病因素,l表现在Hp感染是MALT淋巴瘤产生的原因,l胃MALT淋巴瘤在Hp高发区常见、i多发。根除Hp可治愈早期的胃MALT淋巴瘤。染色体分析提示胃MALT淋巴瘤的发生可能有遗传背景。

Hp与非甾体抗炎药(NSAID)是消化性溃疡发生的两个重要独立危险因素,l单纯根除Hp本身不足以预防NSAID溃疡。初次长期使用NSAID前根除Hp可降低NSAID溃疡的发生率,l使用NSAID过程中根除Hp不能加速NSAID溃疡的愈合。

Hp与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关系仍无肯定的结论。根除Hp与多数GERD发生无关,l一般不加重已存在的GERD。研究表明,l胃窦为主的Hp相关性胃炎患者胃酸分泌增加或无变化,l但胃体为主的Hp相关性胃炎胃酸分泌减少。根除Hp后胃酸可恢复正常,l胃黏膜炎症消退。胃体为主的Hp相关性胃炎根除Hp后,l发生GERD的危险性有可能会增加,l但该型胃炎所占比例很小。Hp阳性的GERD患者长期服用质子泵抑制剂(PPI)可能会诱发或加重胃体黏膜萎缩,l从而有可能增加胃癌发生的危险性。因此,lHp阳性的GERD应进行根据Hp治疗。

Hp感染和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关系仍未明确。有活动性Hp感染的FD患者胃黏膜组织学检查几乎均有不同程度的慢性活动性胃炎,l根除Hp可使绝大多数患者胃黏膜炎症消退,l并降低胃癌前期病变发展成胃癌的危险性。但仅能使少部分患者的消化不良症状得到缓解。个别报道显示.胃黏膜炎症程度重或溃疡型FD根除Hp后症状缓解率较高。根除Hp的效益与费用相比利大于弊。

(二)Hp感染的诊断

Hp感染诊断标准原则上要求可靠、i简单,l以便于实施和推广。

1.诊断方法11见下表。

2.诊断标准11①临床诊断:i任一项现症感染诊断方法阳性可诊断为Hp感染;②科研诊断:i细菌培养阳性或其他任两项阳性。血清Hp抗体单项检查可用于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

3.根除Hp疗效判断11用于明确是否Hp已根除的复查应在根除治疗结束至少4周后进行。建议选用非侵人性的尿素呼气试验或粪便抗原检查。如临床疾病有必要进行内镜复查,l也可用胃黏膜活检标本检测Hp,l此时应同时取胃窦、i胃体黏膜检测。临床判断可仅用快速尿素酶试验;科研判断应再加另一基于活检标本的检查,l两种方法均阴性可作为Hp根除。

(三)Hp感染的治疗(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