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性肠病(IBD)

第十三届世界消化疾病会议(WCOG)

第十一届世界消化内镜会议

2005年9月10~14日

加拿大蒙特利尔市

会议推出2005年专家共识报告,l旨在制定蒙特利尔IBD分类诊断标准。专家小组采用循证医学的方法,l综合近年来该病临床、i分子生物学和血清免疫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l对1998年制定的维也纳标准作修订和补充,l概要如下。

1.克罗恩病(CD)11包括3个分型诊断:i①年龄(age):iA1≤16岁,lA2117~40岁,lA3>40岁;②部位(location):iL1末段回肠,lL2结肠,lL3回结肠,lL4上胃肠,l可有L1+L4,lL2+L4,lL3+L4等情况;③表现(behavior):iB1无狭窄,lB2狭窄,lB3肠瘘管穿透。本标准首次把肛周(perianal)病(脓肿、i瘘管)单列出来不属肠瘘管穿透,l称为P,l故可有B1P、iB2P和B3P等情况。在诊断CD时必须注明分型,l如:iCD(A2,lL1,lB2P)。

2.溃疡性结肠炎(UC)11分型较简单。①根据病变范围(extent)分3型:iE1仅直肠受犯,lE2脾曲及远直结肠受犯,lE3病变超过脾曲至全结直肠受犯。②根据疾病的严重性(severity)分4型:i无症状或缓解期(SO);轻症(S1)指血便≤4次/天,l无发热,l脉搏<90次/分,l血红蛋白≥105g/L,l红细胞沉降率<30mm/h;中等症状(S2)介于轻和重型之间,l重症(S3)指血便>6次/天,l体温>37.5℃,l脉搏>90次/分,l血红蛋白<105g/L,l红细胞沉降率>30mm/h,l本型包括血便>10次/天,l高热伴循环衰竭、i全身中毒症状的暴发型病例。

3.未定型的结肠炎(indeterminate1colitis,lIC)即经手术切除仍不能确诊者和未能分类(unclassified)的IBD(UIBD),l即一般检查未能明确归人CD或UC的病例。在采用本标准前必须结合临床、iX线、i内镜及病理等资料排除细菌性痢疾、i阿米巴痢疾、i急性自限性肠炎(ASLC)、i肠结核和Behcet综合征,l确诊IBD后才进一步分型诊断。UC有些特殊情况,l如伴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者及单独右侧结肠(可包括阑尾开口)受犯者有不同的临床特点,l是否应单独分亚型尚在研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