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吸收障碍

日本厚生省特定疾病吸收不良综合征调查研究班

(一)Ⅰ型:i原发性吸收不良综合征

1.成人乳糜泻11在日本只有为数不多的报道,l但欧美并不少见。可见由于摄入面粉(含gluten谷胶)发生的小肠绒毛萎缩,l引起全部营养素吸收障碍的情况。给予无谷胶膳食即获改善。

2.β-脂蛋白缺乏症11为一种引起阿朴蛋白-β合成障碍的遗传病,l特征在于不能生成乳糜微粒。

(二)Ⅱ型:i症状性吸收不良综合征

1.肠管实际吸收面积减少型吸收不良综合征

(1)肠管术后障碍:i一是短肠综合征,l一般指大量切除小肠,l使残存小肠不足1m的病理状态。由于小肠的吸收面积极度缩小,l导致营养不能维持。为维持营养,l目前将成分营养品以及家庭内中心静脉营养两种方法并用已十分普及,l而且有可能回归社会。另一是回肠终末端切除,l容易导致维生素B12和胆汁酸等的吸收障碍。因胆汁酸流人大肠易发生腹泻,l还易发生反流性小肠炎。

(2)肠管广泛性病变:i小肠广泛病变和回肠终末端病变,l是由于广泛的小肠病变、i吸收实效面积减少,l从而引起障碍的一组疾病群,l包括肠结核、iCrohn病和淀粉样变性症等。近年来,l艾滋病引起的消化吸收障碍越来越受到瞩目。

(3)小肠原虫感染:i特指蓝氏贾第鞭毛虫等的感染。

(4)血管性:i包括放射性肠炎和慢性肠系膜血流不全等。

(5)药物性:i新霉素和秋水仙碱,l前者可引起黏膜障碍,l后者导致细胞内转运障碍。最近尚有质子泵阻碍药物引起维生素8。:i吸收障碍的报道。

2.肠管运动亢进11类癌综合征时,l由于释放5-羟色胺,l引起肠管运动亢进,l不能充分消化吸收。

3.小肠内细菌过度繁殖综合征(也称小肠淤滞综合征或盲襻综合征)11因小肠内容物淤滞,l肠内的细菌异常增殖,l引起各种营养素的消化吸收障碍,l可见于各种病理生理变化,l如肠管粘连、i小肠狭窄、i假性肠闭塞、i存在盲襻、i巩皮症、i小肠憩室、i胃酸低下、i胃切除(RⅡ法)和淀粉样变性症等。由于结合型胆汁酸发生游离,l容易引起脂肪吸收障碍,l且往往导致胆汁性腹泻。上述情况与细菌消耗维生素B12叠加在一起,l还能发生黏膜本身的吸收障碍。

4.内分泌异常11据报道,l糖尿病时胃排空时间明显延长,l但若为甲亢,l则可引起小肠通过时间的缩短。

(三)Ⅲ型:i消化吸收障碍性吸收不良综合征

1.食块与消化液分泌的时机失调11胃切除后(Β-Ⅱ法)等。

2.乳化障碍11胃切除后(Β-Ⅱ法)等。

3.胰液分泌不全11胰脏切除后或慢性胰腺炎。

4.消化酶活化障碍11肠激酶缺乏症,l系指肠激酶先天缺乏,l因而不能活化胰蛋白酶原。

5.消化酶失活。

6.小肠内水分过多。

7.胆汁分泌不全11肝细胞障碍和胆汁淤滞时,l可引起胆汁分泌不全,l从而无法形成混合乳糜。

8.胆汁酸池(pool)的减少。

(四)Ⅳ型:i刷状缘膜病

由于刷状缘膜水解酶活性低下或者酶缺损以及吸收上皮细胞膜上缺乏转运载体所致。可见于某些先天性疾病,l也可见于乳糖吸收不良症,l哈纳病和布鲁.达波综合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