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届世界胃肠病大会1994年11洛杉矶
专家小组将排异广义地定为:i机体对异体组织或器官的免疫反应,l可能导致移植物的功能失常或衰竭。从生物学角度来看,l任何受者的免疫系统均可在移植后发生紊乱,l而导致免疫激活。但是,l从临床来看,l由于应用基础免疫抑制疗法,l临床上仅有一部分受者出现识别同种移植物的反应。以肝移植为例,l可表现为生化异常(经常出现)或明显的肝衰竭。因此,l区分“生物学的”和“临床的”排异是至关重要的(后者需要免疫抑制治疗)。但并非总能清楚地区分两者,l且在不同的移植中心,l治疗原则亦各不相同。
我们提出了有关肝移植排异诊断名称摘要,l整个文本代表了该领域专家的意见,l目的在于更新该诊断名称并使其统一。本建议系从肾移植排异的诊断名称引申而来,l选择这些术语是因为:i①已被多数移植中心采用;②已被多数从事器官移植专业的医师理解;③有助于病人的治疗。一个各种排异类型的发病原理的术语似乎不易得到国际的接受。请注意本摘要没有包括诊断和分期的标准。
1.体液性排异11较少见的主要由抗体和补体介导的移植物的损伤和随后的功能衰竭,l在移植后立即(超急性)出现,l或在移植后第一周内(急性)出现。这些抗体可以是预先形成的或者是在移植术后产生的抗供体抗体(如抗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i抗-AB0、i抗内皮细胞、i异种反应性)。
最低诊断标准:i在无其他明确的导致缺血和梗塞的原因时,l迅速发生的肝功能不全,l其组织学特征为缺血性坏死和中性粒细胞为主的浸润。如还有中性粒细胞性和坏死性动脉炎,l肝内免疫球蛋白沉积,l或是发现了预先形成的抗移植供体抗体,l则进一步支持本诊断。应仔细排除其他引起缺血和器官保存方面的原因。
2.细胞性排异11由于供体和受体间遗传学差异所致移植物的炎症,l病变主要累及小叶间胆管和血管内皮细胞,l包括门静脉和肝静脉,l偶可累及肝动脉及其分支。
最低诊断标准(临床的排异反应):i活检证实有汇管区混合细胞性浸润(以淋巴细胞为主,l常伴嗜酸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l并伴有明确的胆管损伤和肝损害的临床及生化检查的改变。如50%以上的胆管损伤或有明确的门静脉、i终末肝静脉分支的内皮炎,l则进一步支持本诊断。
3.慢性排异(胆管减少性排异)11慢性排异通常不会发生于移植术60d以内,l具有两种主要组织学特点:i闭塞性血管病变和胆管消失。多数情况下,l两种病变共存,l但偶可单独存在。上述病变的产生是由于供体和受体间遗传学差异所致,l但也可能涉及其他辅助因素。
最低诊断标准:i肝穿活检标本显示有泡沫细胞性闭塞性动脉病变或胆管缺失(50%以上的汇管区受累),l证明有肝动脉及其分支,l但胆管缺失,l或三者均缺失。如证实存在细胞排异,l疾病演化为慢性过程和长期肝功能异常,l且对抗排异治疗无效,l更支持诊断。若移植失败,l则慢性排异较易诊断,l在肝门处的一些肌性动脉至少应见到泡沫细胞闭塞性动脉病变。在某些动脉,l泡沫细胞可能被肌成纤维细胞取代。通常汇管区的胆管毁损超过50%。
4.排异反应,l不足以确定为慢性(胆管丧失不肯定)。
尽管胆管丧失不是细胞排异的诊断特征,l但可认为它是细胞排异的结果,l而且是细胞排异(常可逆)和慢性排异(经常为不可逆性)之间的一演变阶段。在这种情况下,l胆管损害很严重,l但几乎不伴有炎症反应,l这些仍不能严格算为胆管丧失。这些病例可能代表了“慢性”排异的最早期,l可分类为排异伴不肯定的胆管丧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