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小儿呼吸道疾病学术会议1987年4月1成都
1.流行病学
(1)暴发和广泛流行,l短期间内发病者突然增多。
(2)流行季节:i一般我国南方多在夏秋季,l以6~9月份为多;北方多在冬春季,l以1~3月份为多。
(3)发病年龄:i多在2岁以内,l但大面积流行时,l可有少数3~4岁,l或个别更大儿童发生。
2.病原病原还不是非常明确,l每次流行不一定是相同病原。
3.临床
(1)临床表现:i本病潜伏期约1~4d,l临床上呈典型、i不典型毛细支气管炎或肺炎经过,l即于短暂前驱期(可有发热、i微咳、i喷嚏、i流鼻涕等症状)之后进入喘憋期。此期以喘憋和发作性喘憋加重为特征,l可出现咳嗽、i鼻翼扇动、i呼吸急促、i心率增快。重者极端烦躁、i面色灰白、i口唇及指、i趾发绀、i三凹征明显。肺部叩诊呈过清音,l听诊有哮鸣音及小湿啰音,l在极重的发作性喘憋情况下,l甚至听不到呼吸音、i哮鸣音及湿啰音。患儿心率及呼吸极度加速,l小婴儿重者呼吸每分钟可达80次,l心率200次以上。X线检查可见支气管周围炎或斑片状阴影、i肺气肿。多数患儿外周血白细胞正常或偏低,l少数轻度增高。本病发热多在37.5~39℃之间,l但也有37.5℃以下或高热者。
(2)分型:i普通型(喘憋症状较轻,l持续时间短)、i重型(喘憋重,l反复发作性喘憋加重,l持续时间长,l有的患儿可有疑似心力衰竭)、i极重型(发作性喘憋加重不易缓解,l并发心力衰竭、i呼吸衰竭,l少数患儿还可出现腹胀、i胃肠道出血等。)
(3)经过:i一般发病2~4d发作性喘憋缓解,l咳喘及其他症状逐渐好转,l整个病程约4~7d。重者在喘憋期出现并发症,l少数患儿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