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12002年前言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由于其患病人数多,l病死率高,l社会经济负担重,l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在世界,lCOPD居当前死亡原因的第四位。根据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发表的研究,l至2020年COPD将成为世界疾病经济负担的第五位。在我国,lCOPD同样是严重危害人民群体健康的重要慢性呼吸系统疾病,l近来对我国北部及中部地区农村102230成年人群调查,lCOPD约占15岁以上人口的3%,l患病率之高是十分惊人的。
为了促使对COPD这一疾病的关注,l降低COPD的患病率和病死率,l继欧、i美等各国制定COPD诊治指南以后,l2001年4月美国国立心、i肺、i血液研究所(NHLBI)和世界卫生组织(WH0)共同发表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议))(Global1Initiative1for1Chronic1Obstructive1Lung1Disease,lGOLD)。本指南是在我国1997年《COPD诊治规范》(草案)基础上参照GOLD有关内容制定的。我们希望通过我国COPD诊治指南的制定,l进一步引起有关卫生组织与政府部门对本病的关注,l改进对COPD的预防和治疗措施,l激励人们的研究兴趣,l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l降低本病在我国的患病率与病死率。
定义COPD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疾病,l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i呈进行性发展,l与肺部对有害气体或有害颗粒的异常炎症反应有关。
肺功能检查对确定气流受限有重要意义。在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l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80%预计值,l且FEV1/用力肺活量(FVC)<70%表明存在气流受限,l并且不能完全逆转。为确定COPD的诊断,l应努力提供标准化的肺功能检查。慢性咳嗽、i咳痰常先于气流受限许多年存在;但不是所有有咳嗽、i咳痰症状的患者均会发展为COPD。少数患者,l仅有不可逆气流受限改变而无慢性咳嗽、i咳痰症状。
COPD与慢性支气管炎和肺气肿密切相关。通常,l慢性支气管炎是指在除外慢性咳嗽的其他已知原因后,l患者每年咳嗽、i咳痰3个月以上,l并连续2年者。肺气肿则指肺部终末细支气管远端气腔出现异常持久的扩张,l并伴有肺泡壁和细支气管的破坏而无明显的肺纤维化。“破坏”是指呼吸性气腔扩大且形态不均匀一致,l肺泡及其组成部分的正常形态被破坏和丧失。当慢性支气管炎、i肺气肿患者肺功能检查出现气流受限、i并且不能完全可逆时,l则能诊断COPD。如患者只有“慢性支气管炎”和(或)“肺气肿”,l而无气流受限,l则不能诊断为COPD,l可将具有咳嗽、i咳痰症状的慢性支气管炎视为COPD的高危期。
支气管哮喘也具有气流受限。但支气管哮喘是一种特殊的气道炎症性疾病,l其气流受限具可逆性,l它不属于COPD。某些患者在患病过程中,l可能慢性支气管炎合并支气管哮喘或支气管哮喘合并慢性支气管炎,l在这种情况下,l表现为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l从而使两种疾病难以区分。此外,l一些已知病因或具有特征病理表现的气流受限疾病,l如肺囊性纤维化、i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以及闭塞性细支气管炎等均不属于COPD。
发病机制COPD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目前普遍认为COPD以气道、i肺实质和肺血管的慢性炎症为特征,l在肺的不同部位有肺泡巨噬细胞、iT淋巴细胞(尤其是CD8+)和中性粒细胞增加。激活的炎症细胞释放多种介质,l包括白三烯B4(LTB4)、i白介素8(IL-8)、i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其他介质。这些介质能破坏肺的结构和(或)促进中性粒细胞炎症反应。除炎症外,l肺部的蛋白酶和抗蛋白酶失衡及氧化与抗氧化失衡也在COPD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吸入有害颗粒或气体可导致肺部炎症;吸烟能诱导炎症并直接损害肺脏;COPD的各种危险因素都可产生类似的炎症过程,l从而导致COPD的发生。
化验检查低氧血症,l即Pa02<255mmHg时,l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可增高,l血细胞比容>55%可诊断为红细胞增多症。并发感染时,l痰涂片可见大量中性粒细胞,l痰培养可检出各种病原菌,l常见者为肺炎链球菌、i流感嗜血杆菌、i卡他莫拉菌、i肺炎克雷伯杆菌等。
诊断与鉴别诊断COPD的诊断应根据病史、i危险因素接触史、i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等资料综合分析确定。存在不完全可逆性气流受限是诊断COPD的必备条件。肺功能检查是诊断COPD的金标准。用支气管舒张剂后FEV1<80%预计值及FEV1/FVC<70%可确定为不完全可逆性气流受限。COPD早期轻度气流受限时可有或无临床症状。胸部X线检查有助于确定肺过度充气的程度及与其他肺部疾病鉴别。
COPD应与支气管哮喘、i支气管扩张症、i充血性心力衰竭、i肺结核等鉴别。与支气管哮喘的鉴别有时存在一定困难。COPD多于中年后起病,l哮喘则多在儿童或青少年期起病;COPD症状缓慢进展,l逐渐加重,l哮喘则症状起伏大;COPD多有长期吸烟史和(或)有害气体、i颗粒接触史,l哮喘则常伴过敏体质、i过敏性鼻炎和(或)湿疹等,l部分患者有哮喘家族史;COPD时气流受限基本为不可逆性,l哮喘时则多为可逆性。然而,l部分病程长的哮喘患者已发生气道重构,l气流受限不能完全逆转;而少数COPD患者伴有气道高反应性,l气流受限部分可逆。此时应根据临床及实验室所见全面分析,l必要时作支气管激发试验、i支气管舒张试验和(或)PEF昼夜变异率来进行鉴别。在小部分患者中,l两种疾病可重叠存在。
严重度分级COPD严重度分级是基于气流受限的程度。气流受限是诊断COPD的主要指标,l也反映了病理改变的严重度。由于FEV1下降与气流受限有很好的相关性,l故FEV1的变化是严重度分级的主要依据。此外,l还应考虑临床症状及合并症的程度。临床严重度分为四级(见下表)。

由于COPD是一个渐进性疾病,l早期防范尤为重要。严重程度分级中将具有危险因素及慢性咳嗽、i咳痰症状而肺功能尚属正常者定为0级,l即高危患者。这是基于不少COPD患者在慢性咳嗽、i咳痰症状数年后,l方出现气流受限的自然病程而设置的。对这部分患者应定期进行肺功能监测,l以及早发现气流受限。
Ⅱ级(中度)有较宽的FEV1范围,l大部分患者属此级,l是COPD致残的关键时期和长期监测、i治疗的重点。区分为ⅡA和ⅡB级是出于治疗的目的,l因FEV1<50%预计值者(ⅡB级)急性加重显著增多,l而反复急性加重可加速病情进展且严重影响生活质量,l需加强监测及治疗。
COPD病程可分为急性加重期与稳定期。COPD急性加重期是指在疾病过程中,l患者短期内咳嗽、i咳痰、i气短和(或)喘息加重,l痰量增多,l呈脓性或黏液脓性,l可伴发热等炎症明显加重的表现。稳定期则指患者咳嗽、i咳痰、i气短等症状稳定或症状轻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