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血细胞学术交流会1994年
诊断条件
1.临床表现11以贫血症状为主,l可兼有发热或出血。
2.血象11全血细胞减少,l或任一、i二系细胞减少,l可有巨大红细胞、i巨大血小板、i有核红细胞等病态造血表现。
3.骨髓象11有三系或二系或任一系血细胞的病态造血。
4.除外其他伴有病态造血的疾病,l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粒)、i骨髓纤维化、i红白血病、i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i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M2b型)、i非造血组织肿瘤等;除外其他红系统增生性疾病,l如溶血性贫血、i巨幼细胞贫血等;除外其他全血细胞减少的疾病,l如再生障碍性贫血、iPNH等。
5。根据血象和骨髓象中原始粒细胞+早幼粒细胞的多少、i分型或分期(见下表)。

关于原始细胞的定义
Ⅰ型:i包括原始粒细胞及大小不等的不易分类的细胞,l胞浆中无颗粒,l核染色质疏松,l核仁明显,l核/浆比例大(约0.8)。
Ⅱ型:i胞浆中有少数嗜天青颗粒,l核/浆比例比Ⅰ型小,l其他方面与Ⅰ型同。
当核偏位,lGolgi区发育(核附近有淡染区),l染色质聚集,l颗粒较多,l核/浆减少时,l即为早幼粒细胞,l不再是Ⅱ型原始细胞。
关于病态造血的表现
1.红系11骨髓中红系过多(>60%)或过少(<5%);或有环状铁粒幼细胞>15%,l核分叶或多核或核碎裂或核形异常;巨幼样变;成熟红细胞有点彩或多嗜性,l染色不均匀。血象中出现有核红细胞、i巨大红细胞(直径大于同一涂片常见红细胞的直径2倍以上)或其他形态异常,l其中以奇数核和巨大红细胞最有诊断意义。
2.粒-单核系1骨髓中原粒细胞增多或幼单细胞增多;粒系细胞颗粒过多、i过少或无;中幼粒等各阶段粒细胞有双核;成熟粒细胞胞浆嗜碱,l核分叶过多或过少,l核浆发育不平衡。血象中有幼稚粒细胞或(和)成熟粒细胞有上述形态改变。
3.巨核系11骨髓中出现淋巴样小巨核细胞、i单圆核小巨核细胞、i多圆核巨核细胞及大单圆核巨核细胞;血象中出现巨大血小板,l其中以淋巴样小巨核细胞最有诊断意义。
4.骨髓组织切片可见“原始细胞分布异常”(abnormal1localization1of1immature1precursors,1ALIP)。
5.骨髓组化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
(1)有核红细胞PAS可呈弥漫阳性。
(2)病态巨核细胞PAS可呈块状阳性,lCD41阳性。
MDS的特殊类型及其诊断标准
1.继发性MDS
(1)有发生MDS的原发病及化疗、i放疗等历史。
(2)原发病与继发性MDS的发生须有一定时间间隔,l至少2个月。
(3)有MDS的各种病态造血现象。
(4)可有骨髓增生低下或伴纤维化。
(5)多数病例伴有染色体畸变。
2.慢性粒、i单核细胞白血病(CMML)
(1)多有明显脾肿大。
(2)血象:i白细胞可增多,l每微升数万至数十万,l有单核细胞增多(占20%~40%,l绝对值>1×109/L)。
(3)骨髓象:i增生明显活跃,l有上述各种病态造血表现;粒系增多,l单核细胞增多,l后者占20%左右,l且有红系细胞减少。
(4)Phl染色体阴性。
3.儿童MDS(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