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血病的分型

全国白血病分类分型交流讨论会拟订全国内科学会血液组会议修订

1980年12月111广州

(一)一般类型

急性:i

淋巴细胞型11第一型(L1)

第二型(L2)

第三型(L3)

非淋巴细胞型11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M1)

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M2)

颗粒增多的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

粒-单核细胞白血病(M4)

单核细胞白血病(M5)

红白血病(M6)

亚急性粒细胞白血病(M7)

慢性:i

淋巴细胞白血病

粒细胞白血病

粒-单核细胞白血病

单核细胞白血病

红血病

(二)特殊类型白血病

慢粒急变

低增生性白血病

淋巴肉瘤白血病

组织细胞(网状细胞)肉瘤白血病

浆细胞白血病

多毛细胞白血病

嗜酸粒细胞白血病

组织嗜碱细胞白血病

巨核细胞白血病

急性白血病未能分型

(三)急淋各亚型的特征

下述各型不符合条件的细胞可高至20%左右,l第一型的小细胞直径可大于正常小淋巴细胞的两倍(约12μm),l第二型大细胞的直径可大于正常小淋巴细胞的2倍以上,l第三型似Burkitt型。

急淋第一型有时与原粒细胞白血病未成熟型不易区别,l过氧化物酶或苏丹黑染色有鉴别价值。原淋细胞呈阴性反应,l阳性原始细胞一般不超过3%,l可能是残余的正常原粒细胞。

今后应进一步研究淋巴细胞的免疫指标和超微结构在急淋亚型分类中的意义,l及其与形态学的关系。

(四)急非淋各亚型的特征

1.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M1)1骨髓中绝大多数为原粒细胞,l早幼粒细胞很少,l中幼粒以下各阶段细胞不见或极罕见。过氧化物酶或苏丹黑阳性细胞超过3%。

2.粒细胞白血病部分分化型(M2)1多数病例骨髓中原粒和早幼粒细胞占50%以上,l尚见或多或少的中幼粒、i晚幼粒和成熟粒细胞。

两型的白血病细胞均可有Auer小体。

3.颗粒增多的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1骨髓中以颗粒增多的异常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l其细胞核大小不一,l常不规则。可分两型:i

(1)粗颗粒型:i大多数早幼粒细胞的胞浆中布满粗大、i密集甚或融合的嗜苯胺蓝颗粒,l可掩盖整个胞浆甚至胞核;部分早幼粒细胞胞浆中可见较多的Auer小体.,l有时呈柴束样。有柴束样Auer小体的细胞,l可无颗粒,l胞浆清楚而淡染。

(2)细颗粒型:i早幼粒细胞的胞浆中,l嗜苯胺蓝颗粒密集而细小,l但过氧化物酶染色呈强阳性。非特异性酯酶虽可呈阳性反应,l但氟化钠抑制不明显,l以此可与单核细胞白血病相鉴别,l此型与M2也不同,l后者以原粒细胞为主,l前者以多颗粒异常早幼粒细胞为主。染色体分带和透射电镜技术可帮助诊断。

4.粒-单核细胞白血病(M4)1此型白血病的骨髓或(和)外周血中有粒系和单核系两种细胞。如以原粒和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l则幼单和单核细胞应超过20%,l如以原、i幼单和单核细胞增生为主,l则原粒十早幼粒细胞应超过20%,l可借过氧化物酶、i苏丹黑、i非特异性酯酶等组织化学染色,l与M2iM3iM5等相鉴别。

此型部分细胞中可见Auer小体。

5.单核细胞白血病(M5)1骨髓或(和)外周血中以原、i幼单核细胞增生为主,l少数细胞中可见Auer小体,l可分两个亚型。

(1)未分化型:i骨髓中以原单核细胞为主,l幼单核细胞百分数较低,l有时外周血中也以原单核细胞为主。

(2)部分分化型:i骨髓和外周血中原单、i幼单和单核细胞均可见,l但以幼单核细胞为主,l外周血中也可以单核细胞为主。

以上两型与M2iM4的鉴别有赖于氟化物抑制的酯酶反应。

6.红白血病(M6)1骨髓有核细胞中红系一般超过5%,l且常有形态学异常,l如幼红细胞巨幼样变、i核破裂、i多核、i巨形核等。如异形有核红细胞超过10%,l则骨髓中红系占30%亦有诊断意义。原粒和早幼粒细胞的比例不定,l常在10%以上,l外周血中可见数量不等的幼红、i幼粒细胞,l部分幼粒细胞中可见Auer小体。

7.亚急性粒细胞白血病(M7)1为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1962)所提出的一种急粒亚型,l是另一种特异的粒系增生性白血病。此类白血病的形态学特点是骨髓中除原粒、i早幼粒细胞异常增生外,l可见较多核浆发育不平衡的异常中幼粒细胞,l其胞浆中已有较多特异性颗粒,l但核仁仍清楚可见,l核染色质较松,l核仁较大,l胞体较大,l胞浆丰富,l有时出现空泡。特异性颗粒较小,l色淡,l分布较密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