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MIC协作组于比利时第一届(1985)、i第二届(1986)急性白血病分型会议上,l分别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提出了MIC(形态学、i免疫学、i细胞遗传学)分型方案。介绍如下。
(一)形态学
MIC协作组仍强调细胞形态学对急性白血病诊断的重要性,l按FAB分型标准(1976、i1985)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分为L1、iL2、iL3亚型,l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分为M1~M7亚型,l并提出对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病人应仔细检查,l并记录嗜酸、i嗜碱性粒细胞的数目和形态及寻找有无MDS的证据。某些细胞化学染色如过氧化物酶(POX)、i苏丹黑(SB)、i非特异脂酶(NSE)对上述分型是必需的。酸性磷酸酶(AP)对T-ALl。较具特异性。但POX和SB<3%实际上包括了ALL和部分M5(NSE+)和M7(血小板过氧化酶PPO+或血小板糖蛋白GPⅡb/Ⅲa+),l故单纯以POX和(或)SB<3%区分ALL和AML是不全面的,l应结合免疫学和细胞遗传学分析。
(二)免疫学
MIC协作组认为,l免疫分型对每一例急性白血病都是必需的,l对下面3种情况意义更大:i①用形态学、i细胞化学染色不能肯定细胞来源;②形态学为ALL或未分化白血病(ALL,lPOX<3%)但缺乏特异性淋巴系统抗原标记;③杂合性白血病(HAL)。
用多种抗淋和抗粒系单克隆抗体(McAb)可区分90%~99%的AML和ALL。CD19(B4)和抗HLA-DR1McAb可识别全部B细胞(不识别T细胞),lCD7(WT1/Leu9)可识别全部T细胞(与B细胞无反应),l可用于区分T-ALL和B-ALL。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TdT)可表达在除B-ALL外的全部ALL(极少数AML阳性),l而My9可表达在85%的AML病人,l故可用于区分AML和ALL(见下表)。

McAb在AML上进展较慢,l目前主要用于区分ALL和肯定AML的诊断,l尚未见对每一FAB亚型特异的免疫表型,l但亦见到某些相关性(见下表),l如M4/M5表达CD14,lM3不表达DR,lM1对Leum1-等,l而M2对LeuM1+等。

与AML相比,lALL的免疫分型进展迅速,l它不但能对ALL做出精确诊断并能根据不同阶段细胞分化抗原的表达将其分为T-ALL和B-ALL2型。B-ALL又再分为4型,l4型均对DR+、iB4+(见表5-21)。早期前-B-ALL有免疫球蛋白(Ig)基因重排;C-ALL对CD10+(CAL-LA+);前-B-ALL对胞浆内Cu重链(μ+)+;B-ALL以SmIg+为特征。4型中C-ALL最多,lL3型与B-ALL明显相关,lL1和L2型无相关的免疫表型,l但4种免疫学亚型均伴相应的症状和预后特征及非随机性的染色体变化。
T-ALL分早期前-B-ALL和T-ALL2型,l两型均对CD7+和TDT+,l并伴有非随机性的染色体变化,lT-ALL也对T11+/T16+(见下表)。


所谓HAL包括双克隆HAL和双表型HAL两个亚型。前者指病人有两种或多种白血病细胞表达粒系和淋巴系标志,l后者则指病人的同一种白血病细胞同时表达粒系和淋巴系标志,l它们可经双染色(荧光双标记或荧光标记结合细胞化学染色)区分开,l但应注意将它们与那些形态学为ALL或AUL,l表达粒系抗原而缺乏淋巴系标志的病人相区分。MIC协作组认为,l后部分病人实际上应归为AML。
(三)细胞遗传学
随着细胞遗传学技术的不断发展,l急性白血病病人,l尤其是AML病人染色体变化的诊断和预后意义已更为明确。据目前的资料,lALL约66%有特异性染色体变化。在有染色体畸变的AML中约60%有特异性染色体变化。MIC协作组将AML特异的染色体变化分为10个亚型(见下表)。

t(8;21)(q22;q22):i主要发生在年轻的AML病人,l50岁以上者少见,l且几乎全为M2病人。患者的骨髓中含有异常大颗粒的白血病细胞,l有较多的Auer小体。此外,l约80%的病人有其他染色体变化,l最多见的是性染色体消失,l其次是9q-。MIC提议命名:iM2/t(8;21)。
t(15;17)(q22;q12):i此易位限于M3,l至少见于90%的M3病人,l患者缓解期长。此外,l约1/3病人伴有+8,lMIC提议的命名:iM3t(15;17)。
t/del(11)(q23):i本组染色体异常呈多异质性。易位中最多见的是t(9;11),l其他尚有t(11;9)(q23,lP13)、it(10;11)(P11~15;q23)和t(11;17)(q23;q21~25),l他们均可出现在AML病例,l约50%形态为M5a,l但部分易位也可见于ALL,l尤其是T-ALL。伴11q23的急性白血病病人最多见于婴幼儿和先天性白血病。MIC提议命名为:iM5a/t(1lq)。
inv/del(16)(q22):i多见于M4E0病人。伴此异常的M4E0病人对经典的AML方案反应好,l缓解率高,l但后期易出现颅内白血病结节性浸润。MIC提议命名为:iM4E0/inv(16)。
t(9;22)(q34;q11):iAML少见ph1染色体异常,l主要见于M1。它与CML不同,lph1㈩的AML,l初诊时多数细胞为正常二倍体,l但缓解期ph1(+)细胞消失。MIC提议命名为:iM1/t(9;22)。
t(6;9)(P21~22;q34):i多见于M3或M4病人,l极易涉及骨髓中嗜碱细胞,l但非绝对,l约20%病人有MDS病史。MIC提议命名为:iM2/t(6;9)。
M1、iM2或M4/inv(3):i可见于M1、iM2、iM4、iM7和MDS转变的AML病人。伴相对或绝对血小板数升高、i其他染色体异常如插入、i易位等最多见于M1。MIC提议命名为:iM1/inv(3)。
M5b/t(8;16):i白血病细胞中有红细胞吞噬现象的Msb具此异常。MIC提议命名为:iM5b/t(8;16)。
M2BaSo/12p:i见于未治疗的AML、iMDS和继发性AML。AML中部分为M4,l其他为M2。此类M2的原始细胞多无颗粒,l其他细胞向嗜碱细胞成熟,l至少有少数原始细胞有嗜碱性颗粒,lPOX阳性率低。MIC提议命名为:iM2BaSo/t(12p-)。
+4多见于M4或M2。MIC提议命名为:iM4/+4。
除上述10个亚型外,lAML还有一些与FAB亚型不相关的染色体变化。最多见的是(+8),l它多见于M1、iM4、iM5,l也与M3有关。其次是(-7),l多见于M2、iM4。伴(-7)者预后差。(-7)和(7q-)较多见于接受细胞毒药物治疗或接触毒剂的病人。其他的染色体变化尚有一Y、i+21、i9q、ii(17q)、i+22等,l它们在AML中的意义尚待进一步明确。
ALL的特异性染色体变化主要与免疫学亚型有关。
t(4;11)(q21;q23):i主要见于:i①具有早期前-B-ALL标志的L1或L2亚型;②AML-M4;③HAL。
t(9;22)(934;911)及其变异形式:i见于L1或L2亚型,l具有早期前-B-ALL或C-ALL表型,l罕见于T-ALL。
del(6q):i主要见于具C-ALL表型的L1或L2亚型,l偶见于L3型,l有时为T-ALL。近单倍体ALL多数为L1或L2,l具有C-ALL表型。
累及12p的易位或缺失,l主要见于L1亚型并具C-ALL表型。
t(8;14)(q24;q32)、it(8;22)(q24;q11)和t(2;8)(p12或13;q24):i见于L3亚型(Burkitts淋巴瘤)和B-ALL,l有单一轻链表达,l这些易位与前-B-ALL的关系亦已证实。
9p的易位或缺失见于L1型,lT-ALL(或早期前-T-ALL),l也可见于前-B-ALL。
t(11;14)(p13;q13):i见于E受体阳性T-ALL的L1或L2亚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