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一)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学会血栓与止血学组

1994年10月11武汉

(一)临床表现

1.存在易引起DIG的基础疾病。

2.有下列两项以上临床表现

(1)多发性出血倾向。

(2)不易用原发病解释的微循环衰竭或休克。

(3)多发性微血管栓塞的症状、i体征,l如皮肤、i皮下、i黏膜栓塞坏死及早期出现的肺、i肾、i脑等脏器功能不全。

(4)抗凝治疗有效。

(二)实验指标

1.同时有下列3项以上异常

(1)血小板<100×109/L或进行性下降(肝病、i白血病:i血小板50×109/L)或有两项以上血浆血小板活化产物升高:i①β-TG;②PF4;③TXB;④GMPl40。

(2)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1.5g/L或进行性下降,l或>4g/L(白血病及其他恶性肿瘤<1.8g/L,l肝病<1.0g/L)。

(3)3P试验阳性或血浆FDP>20mg/L(肝病FDP>60mg/L),l或D-二聚体水平升高(阳性)。

(4)凝血酶原时问缩短或延长3s以上或呈动态变化(肝病:i凝血酶原时间延长5s以上)。

(5)纤溶酶原含量及活性降低。

(6)AT-Ⅲ含量及活性降低(不适用于肝病)。

(7)血浆因子Ⅷ:iC活性<50%(肝病必备)。

2.疑难病例应有下列1项以上异常

(1)因子Ⅷ:iC降低,lvWF:iAg升高,lⅧ:iC/vWF:iAg比值降低。

(2)血浆TAT浓度升高,l或F1+2水平升高。

(3)血浆纤溶酶与纤溶酶抑制物复合物(PIC)浓度升高。

(4)血(尿)纤维蛋白肽A水平增高。

几点说明

1.DIC实验诊断标准加入凝血因子、i血小板活性代谢产物指标及分子标记检测有助于早期DIC诊断。

2.APTT、iPT在DIC诊断中的重要性渐趋下降,l受影响因素多,l特异性较差,l故删去APTT,l仅保留PT。

3.强调AT-Ⅲ之意义,l因其不但有助于诊断,l而且是肝素应用及疗效判断之重要参考指标。

4.肝病时实验异常与DIC有诸多重叠,l故列入有重要鉴别价值之因子VⅢ:iC活性测定。

5.白血病患者因血小板低,l可略去数量标准。因多种原因,l白血病等肿瘤患者纤维蛋白原偏高,l故DIC之纤维蛋白原标准改为1.8g/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