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三)

(法国及芬兰11等)

(一)DIC的临床分类

既往对DIC的分类、i分期、i分型有诸多“标准”。1999年法国及芬兰的分型:i①急性DIC和慢性DIC,l并列举其诱发因素;②按病理生理及实验室检测指标将DIC分为三期:i代偿期、i失代偿期和充分发展期。新的分类是以体内稳态控制功能的紊乱情况为准,l将DIC分为:i

1.非显性(non-overt)DIC11即止凝血功能处于代偿状态的DIC。

2.显性(overt)DIC11即止凝血功能处于失代偿状态的DIC,l此类又可分为两个亚型:i

(1)可控制显性DIC:i指微血管体系调节功能的抑制为暂时的,l当致病因素(如前置胎盘,l误型输血等)迅速解除后,l微血管体系的功能可以在短期内恢复。

(2)非控制显性DIC:i指微血管体系调节功能严重受抑,l并有炎症-凝血网络的损害或破坏,l病变呈恶性进展和难逆性转归状态(常见于重症感染、i严重创伤、i大型手术等)。

(二)DIC的实验诊断

实验指标是诊断DIC的主要依据,l2001年美国麻省大学医学中心对常用的DIC实验指标作了系统的评价:i以血小板计数(BPC)<130×109/L(国内<100×109/L),l凝血酶原时间(PT)、i部分凝血活酶时间(PTT,l国内用APTT)和凝血酶时间(TT)均较正常对照值延长了3s以上,l纤维蛋白原(Fg)<1.5g/L,l抗凝血酶(AT)<75%,l未用溶栓剂情况下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100mg/L或D-二聚体(D-D)>0.251mg/L,l血片中破碎红细胞(SC)>2%为异常标准。再按指标的敏感性、i特异性和诊断效率确定单项和多项指标诊断DIC的价值(见下表)。

从上表可以看出,l在单项指标中,l以FDP(87%)、iD-D(80%)、iAT(70%)、iTT(70%)、iBPC(67%)、iFg(65%)的诊断效率较高。在联合指标中,l以FDP+DD(95%)和PT+PTT+FDP(86%)的诊断效率较高。因此,l专家提出诊断DIC时应以FDP、iD-D和AT作为基本试验。通过临床实践,l多数作者认为:i①BPC逐渐降低、iFDP、iD-D、i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和纤溶酶一抗纤溶酶复合物(PAP)对DIC前期(pre—DIC)即非显性(代偿性)DIC的诊断有启迪作用;②AT和凝血酶激活性的纤溶抑制物(TAFI)与DIC的预后相关;③至于凝血和纤溶过程中所产生的许多小分子标志物,l如因子IX、iF1X、iPC激活肽、i纤维蛋白肽A/B、iBβ1-42、iBβ15-42等,l由于半减期短,l代价大,l故在诊断DIC早期中实用价值不大。

(三)DIC的诊断标准

指标的量化是诊断疾病、i动态观察和判断预后的前提。DIC专业委员会制订了全球性的DIC诊断记分系统,l建议各国参照使用和评估。

1.显性DIC的诊断

(1)危险性评估:i见下表,l且是诊断DIC的基础。临床上有危险因素存在,l即可按诊断指标进行检测和记分,l无危险因素存在则勿需进行检测。

(2)显性DIC诊断方案:i见下表。

2.非显性DIC的诊断

(1)危险性评估:i一般同显性DIC的危险因素,l存在者记2分,l不存在者记0分。

(2)非显性DIC诊断方案:i见下表。

上表中特殊检查项目,l可根据实验室的条件而定,l常用的有:iAT、iPC、iTAT、iPAP和TAFl等。

非显性DIC多为per-DIC或代偿性DIC,l记分方法的诊断尚需积累更多的资料予以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