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

中华内科杂志编辑委员会112005年

1

目前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1fungal1infec-tions,lIFI)的诊断标准一直存在争议,l为给IFI下一个标准化的定义,l中国侵袭性真菌感染工作组经反复讨论,l并参照欧洲癌症研究和治疗组织/侵袭性真菌感染协作组(EORTC/IFICG)及美国真菌病研究组(MSG)的有关标准,l对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IFI的定义及诊断标准达成共识。定义由宿主因素、i临床标准及微生物标准所组成。诊断分3个级别:i确诊、i临床诊断及拟诊,l其各自标准如下。

确诊IFI

(一)深部组织感染

1.真菌11相关组织存在损害时(镜下可见或影像学证据确凿),l在针吸或活检取得的组织中,l用组织化学或细胞化学方法检获菌丝或球形体(非酵母菌的丝状真菌);或在通常无菌而临床表现或放射学检查支持存在感染的部位,l在无菌术下取得的标本,l其培养结果呈阳性。

2.酵母菌11从非黏膜组织用针吸或活检取得标本,l通过组织化学或细胞化学方法检获酵母菌细胞和(或)假菌丝;或在通常无菌而临床表现或放射学检查支持存在感染的部位(不包括尿道、i鼻窦和黏膜组织),l在无菌术下取得的标本,l其培养结果呈阳性;或脑脊液经镜检(切片以印度墨汁或染色)发现隐球菌或抗原反应呈阳性。

(二)真菌血症

1.真菌11血液真菌培养呈阳牲(不包括曲真菌属和除马尔尼菲青霉的其他青霉属),l同时临床症状及体征符合相关致病菌的感染。

2.酵母菌11血液培养呈念珠菌或其他酵母菌阳性,l同时临床症状及体征符合相关致病菌的感染。

临床诊断IFI

至少符合l项宿主因素(详见附1),l且可能感染部位符合1项主要(或2项次要)临床标准(见附2),l1项微生物学标准(见附3)。

拟诊IFI

至少符合l项宿主因素(详见附1),l1项微生物学标准(见附2),l或可能感染部位符合l项主要(或2项次要)临床标准(见附3)。

附1i宿主因素:i(1)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减少:i中性粒细胞计数<0.5×109/L,l且持续l0d以上。

(2)体温>38℃或<36℃,l且存在下列任何1种易感因素:i①之前60d内出现过长期中性粒细胞减少(10d以上);②之前30d内,l曾使用过或正在使用强效免疫抑制剂;③侵袭性真菌感染病史;④患者同时患有艾滋病;⑤存在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症状和体征;⑥长期使用类固醇激素(3周以上)。

附2i临床标准:i适合于以下各种情况的次要标准:i持续发热超过96h,l合理的广谱抗生素治疗无效。

1.下呼吸道感染11主要标准:iCT检出以下任何1种渗出征象:i光晕征;新月形空气征;实变区域内出现空腔。次要标准:i下呼吸道感染症状(咳嗽,l胸痛,l咯血,l呼吸困难等)。

2.鼻及鼻窦感染11主要标准:i影像学检查提示鼻窦部位侵袭性感染(窦壁侵蚀,l或感染突入临近部位及颅骨基底部位的广泛破坏)。次要标准:i①上呼吸道症状(流涕,l鼻塞等);②鼻溃疡,l鼻黏膜结痂,l鼻出血;③眶周肿胀;④上颌窦压痛;⑤硬腭黑色坏死性损伤或穿孔。

3.中枢神经系统感染11主要标准:i影像学检查提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从鼻窦、i耳部或椎突蔓延而至的脑膜炎;颅内脓肿或梗死等)。次要标准(脑脊液培养和镜检均未发现其他病原体及恶性细胞):i①局灶性神经症状和体征(包括局灶性癫痌、i偏瘫和脑神经麻痹等);②精神改变;③脑膜刺激征象;④脑脊液生化学检查和细胞计数异常。

附3li微生物学标准:i①痰液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培养呈真菌(包括曲真菌属、i镰刀霉属、i接合菌和放线菌属等)或新生隐球菌阳性;②鼻窦抽取液直接镜检或细胞学检查,l或培养呈真菌阳性;③痰液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经直接镜检或细胞学检查,l发现曲真菌或隐球菌;④支气管肺泡灌洗液、i脑脊液或2份以上的血液样品呈曲真菌抗原阳性;⑤血液呈隐球菌抗原阳性;⑥无菌体液中,l经直接镜检或细胞学检查,l发现除隐球菌外的其他真菌;⑦未留置尿管的情况下,l连续2份尿样培养均呈酵母菌阳性;⑧未留置尿管的情况下,l尿检见念珠菌管型;⑨血培养呈酵母菌阳性;⑩肺部异常,l与下呼吸道感染的相关标本中(血液、i痰液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等)无法培养出任何致病细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