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性抑郁症(MDD)是以情绪低落、i快感缺乏及兴趣丧失等心理症候群为主要临床表现并伴有躯体症状的单相抑郁症。遗传学研究的迅速发展为阐明MDD的遗传学基础提供了可能,l但迄今为止所进行的众多研究都未能确定MDD的疾病基因,l原因之一就是难以找出与遗传相关的疾病表型(phenotype)。因此,l研究者们试图通过提出“内表型”1(endophenotype)这一概念来克服上述困难。内表型的概念根据如下假设而建立,l即与内表型相关的基因要少于与疾病本身相关的基因;内表型代表相对直接和更为基本的现象。内表型概念在1966年最早应用于昆虫学研究,l此后,l人们发现其似乎也适用于精神疾病基因学研究,l并成为连接疾病基因与临床表现之间的一座桥梁。目前内表型可以通过神经生理、i生物化学、i内分泌、i神经解剖等多种方式进行检测。内表型一般应符合如下标准:i
(1)特异性:i与其他疾病相比,l内表型与该疾病有更强的相关性。
(2)状态独立性(state-independence):i内表型具有时间上的稳定性,l不随状态改变而改变。
(3)可遗传性:i内表型可以通过遗传机制向下一代传递。
(4)家族相关性:i与健康人群相比,l内表型在患者的亲属中更为常见。
(5)共分离(co-segregation):i与患者的健康亲属相比,l内表型在患病亲属中更常见。
(6)良好的生物学可信度和临床可信度。
引自
Gottesman1Ⅱ,lGould1TD.2003.The1endophenotype1con-cept1in1psychiatry:ietymology1and1strategic1intentions.Am1J1Psychiatry,ll60:i636~645
Hasler1G,lDrevets1WC,lManji1HK1et1al.2004.Discovering1endophenotypes1for1maj1or1depression.Neuropsychophar-macology,l29:i1765~1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