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治性双相情感障碍

难治性双相型情感障碍的概念

把情感性障碍分为单相型和双相型的历史应追溯到Leonhard(1959),l以后Angst(1966)按Le-onhard提出的单相和双相型的家族进行研究,l发现两者在家族史及病前性格等方面都具有不同的特征,l由此支持情感性障碍的两分法。进一步又在Dunner(1976)和Depue(1978)等的研究中划分出了双相Ⅰ型、iⅡ型、iⅢ型等。而“难治性”这一用词也被经常用于单相或双相型中的迁延难治病例。但对难治性双相型并无明确的操作性概念。

根据世界精神医学协会(WPA)1974年对难治性抑郁症所作的定义,l是指丙咪嗪日量150m9以上连续治疗4周未能获效的病例。以后虽然对这一定义中的药量和用药时间有不同的补充和修订,l但基本出发点仍是希望通过某一标准药物的使用来界定治疗反应性。由此,l井上认为难治性躁狂症也可借用这一思路加以定义,l即以经典抗躁狂药(如锂或传统抗精神病药物)治疗l个月以上(因躁狂病程通常比抑郁病程更短)未能获效的病例。而难治性双相型则应从预防循环发作次数加以考虑,l即经心境稳定剂治疗后仍不能使循环发作次数减少到治疗前的二分之一或以上者可视为难治性双相型。由于这一定义是从预防循环发作的角度加以界定,l因此它不仅包含了双相Ⅰ型、iⅡ型,l还包含了快速循环型、i混合型等复发频率较高、i病相摇摆不定、i预防极为困难的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