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二)

全国第六届病毒性肝炎学术会议

1990年5月11上海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规定管理的传染病诊断标准,l病毒性肝炎诊断分为确诊和疑似诊断标准两种,l确诊标准指经过病原学、i血清学以及其他特异性化验,l检验的诊断标准。以临床症状、i体征和一般临床检验为主,l结合疾病流行病学特点所制定的诊断标准为临床诊断标准,l主要供基层医疗单位诊断时使用。由于病毒性肝炎临床表现复杂,l故分成不同的临床型并提出每个临床型的诊断依据。在做出临床诊断时切忌主观片面地只依靠某一点或一次的异常就肯定诊断,l需要依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i体征及实验室检查,l结合病人具体情况及动态变化进行综合分析,l做好鉴别,l然后根据特异性化验,l检验结果做出病原学诊断,l才得以确诊。

(一)临床诊断

1.临床分型

(1)急性肝炎

1)急性黄疸型。

2)急性无黄疸型。

(2)慢性肝炎

1)慢性迁延性。

2)慢性活动性。

(3)重型肝炎

1)急性重型。

2)亚急性重型。

3)慢性重型。

(4)淤胆型肝炎

(5)肝炎后肝硬化

2.各临床型的诊断依据

(1)急性肝炎

1)急性无黄疸型肝炎:i应根据流行病学资料、i症状、i体征、i化验及病原学检测综合判断,l并排除其他疾患。

(Ⅰ)流行病学资料:i密切接触史与确诊病毒性肝炎病人(特别是急性期)同吃、i同住、i同生活或经常接触肝炎病毒污染物(如血液粪便)或有性接触而未采取防护措施者。注射史指在半年内曾接受输血、i血液制品,l及消毒不严格的药物注射、i免疫接种、i针刺治疗等。

(Ⅱ)症状指近期内出现的持续几天以上的,l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症状,l如乏力、i食欲减退、i恶心、i厌油、i腹胀、i溏便、i肝区痛等。

(Ⅲ)体征指肝肿大并有压痛、i肝区叩击痛,l部分病人可有轻度脾肿大。

(Ⅳ)化验主要指血清谷丙转氨酶活力增高。

(V)病原学检测见后。

凡化验阳性并且流行病学资料、i症状、i体征3项中有两项阳性或化验及体征(或化验及症状)均明显阳性,l并排除其他疾病者,l可诊断为急性无黄疸型肝炎。

凡单项血清谷丙转氨酶增高,l或仅有症状、i体征,l或仅有流行病学史及(Ⅱ)、i(Ⅲ)、i(Ⅳ)3项中之一项,l均为疑似病人,l对疑似病例应进行动态观察或结合其他检查(包括肝活体组织检查)作出诊断。疑似病例如病原学诊断为阳性,l且除外其他疾病可以确诊。

2)急性黄疸肝炎:i凡急性发病无黄疸型诊断条

件,l且血清胆红素在14μmol/L(0.8mg/dl)以上;符合急性无黄疸型诊断条件,l且尿胆红素阳性,l并排除其他原因引起之黄疸,l可诊断为急性黄疸型肝炎。

(2)慢性肝炎

1)慢性迁延性肝炎(简称慢迁肝):i有确诊或可疑急性乙型或丙型肝炎病史,l病程超过半年尚未痊愈病情较轻,l可有肝区痛和乏力;伴有轻度肝功能损害或血转氨酶升高而不够诊断慢性活动性肝炎者或肝活体组织检查符合慢性迁延性肝炎的组织学改变者,l皆可诊为慢性迁延性肝炎。

2)慢性活动性肝炎(简称慢活肝):i包括有或无早期肝硬化。

(Ⅰ)症状:i既往有肝炎史,l目前有较明显的肝炎症状,l如乏力、i食欲差、i腹胀、i溏便等。

(Ⅱ)体征:i肝肿大,l质地中等硬度以上,l可伴有蜘蛛痣、i肝病面容、i肝掌或脾肿大,l而排除其他原因者。

(Ⅲ)实验室检查:i血清谷丙转氨酶活力反复或持续升高伴有浊度试验(麝浊、i锌浊)长期异常,l或血浆白蛋白减低,l或白/球蛋白比例异常,l或丙种球蛋白增高,l或血清胆红素长期或反复增高。有条件时宜作免疫学检测,l如IgG、iIgM、i抗核抗体、i抗平滑肌抗体、i抗细胞膜脂蛋白抗体、i类风湿因子循环免疫复合物,l若这些表现阳性,l则有助于慢活肝诊断。

(Ⅳ)肝外器官表现:i如关节炎、i肾炎、i脉管炎、i皮疹或干燥综合征等。

以上4项中第(Ⅲ)实验室检查为必需条件再有其他两项阳性或第(Ⅱ)、i(Ⅲ)两项为阳性,l或肝活体组织检查符合慢性活动性肝炎(CAH)的组织学改变者,l皆可诊断为慢性活动性肝炎。

(3)重型肝炎

1)急性重型肝炎(即暴发型肝炎):i急性黄疸型肝炎,l起病后l0d以内迅速出现精神、i神经症状(肝脑病Ⅱ度以上症状)而排除其他原因者,l患者肝浊音区进行性缩小,l黄疸迅速加深,l肝功能异常(特别是凝血酶原的时间延长,l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l应重视昏迷前驱症状(行为反常、i性格改变、i意识障碍、i精神异常)以便做出早期诊断,l因此,l急性黄疸型肝炎病人如有严重的消化道症状(如食欲缺乏、i频繁呕吐、i腹胀或呃逆)、i极度乏力,l同时出现昏迷前驱症状者,l即应考虑本病,l即或黄疸很轻,l甚至尚未出现黄疸,l但肝功能明显异常,l又具有上述诸症状者,l亦应考虑本病。

2)亚急性重型肝炎(即亚急性肝坏死):i急性黄疸型肝炎,l起病后l0d以上8周以内具备以下指征者:i

(Ⅰ)出现Ⅱ度以上肝脑病症状。

(Ⅱ)黄疸迅速上升,l数日内血清胆红素上升大于17lμmol/I。肝功能严重损害(血谷丙转氨酶升高、i浊度试验阳性、i白/球蛋白倒置,l丙种球蛋白升高),l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凝血酶原活动度低于40%)。

(Ⅲ)高度乏力及明显食欲减退或恶心呕吐,l重度腹胀及腹水可有明显出血现象(对无腹水及明显出血现象者,l应注意是否为本型的早期)。凡具有Ⅰ项者称为昏迷型,l不具有Ⅰ项者为腹水型。

3)慢性重型:i临床表现同亚急性重型肝炎,l但有慢性活动性肝炎或肝炎后肝硬化病史,l体征及严重肝功能损害。

(4)淤胆型肝炎:i类似急性黄疸型肝炎,l但自觉症状常较轻,l常有明显肝肿大,l皮肤瘙痒。肝功能检查血胆红素明显升高,l以直接胆红素为主,l表现为梗阻性黄疸,l如碱性磷酸酶、iγ-转肽酶、i胆固醇均明显增高,l谷丙转氨酶中度增高,l而浊度试验多无改变,l梗阻性黄疸持续3周以上,l并排除其他肝内外梗阻性黄疸(包括药源性等)者,l可诊断为本病。

(5)肝炎后硬化

1)活动性肝硬化:i慢性活动性肝炎的临床表现依然存在,l特别是转氨酶升高,l碱性磷酸酶减少,l肝脏质地变硬,l脾进行性增大,l伴有门脉高压征,l如食管静脉曲张、i腹水、i肝功能明显异常。

2)非活动性肝硬化:i

(Ⅰ)有或无肝痛病史,l转氨酶正常,l无黄疸、i肝质硬、i脾大,l伴门脉高压征,l血清白蛋白低。

(Ⅱ)肝活检提示肝组织有假小叶形成,l在其周围类细胞很少,l间质及实质界限清楚。

肝硬化诊断影像学诊断(B型超声波诊断、iCT诊断),l以及腹腔镜诊断有参考价值。

(二)病原学诊断

1.病原学分型11目前病毒性肝炎的病原有5型,l即甲型肝炎病毒(HAV)、i乙型肝炎病毒(HBV)、i丙型肝炎病毒(HCV)、i丁型肝炎病毒(HDV)及戌型肝炎病毒(HEV)。

2.各型病毒性肝炎病原学诊断依据

(1)甲型病毒性肝炎

1)急性肝炎患者血清抗-HAV-IgM阳性。

2)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抗-H1AV总抗体滴度≥4倍以上。

3)急性期粪便免疫电镜找到HAV颗粒,l具有以上任何一项阳性,l即可确诊为HAV感染。

(2)乙型病毒性肝炎

1)有以下任何一项阳性可诊断为现在HBV感染。

(Ⅰ)血清HBcAg及抗-HBe阳性。

(Ⅱ)血清HBV1DNA阳性,l或HBV1DNA聚合酶阳性,l或HBeAg阳性。

(Ⅲ)血清抗-HBclgM阳性。

(Ⅳ)肝内HBcAg阳性或(及)HBsAg阳性,l或HBV1DNA阳性。

2)急性乙型肝炎的诊断可参考下列动态指标,l具有其中一项即可诊断为急性乙型肝炎。

(Ⅰ)HBSAg滴度由高到低,l消失后抗-HBs阳转。

(Ⅱ)急性期抗-HBclgM滴度高水平而抗-HBcIgG阴性或低水平,l恢复期相反者。

3)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断:i临床符合慢性肝炎且现在HBV感染标志阳性,l即可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

4)HBsAg携带者:i凡无任何临床症状或体征,l肝功能正常HBsAg血症持续阳性6个月以上者。

(3)丙型病毒性肝炎

1)排除诊断法:i凡不符合甲型、i乙型、i戊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并除外EB病毒、i巨细胞病毒急性感染(特异性IgM抗体阴性)及其他已知原因的肝炎,l如药物性肝炎、i酒精性肝炎等可诊断为丙型肝炎。

2)特异性诊断:i血清抗-HCV阳性者。

(4)丁型病毒性肝炎:iHDV为缺陷病毒,l依赖HBV才能复制,l故与HBV同时或重叠感染。

1)血清中抗-HDIgM阳性,l或总抗-HD阳性,l或HDAg阳性。

2)血清中HDV1RNA阳性。

3)肝组织内EDAg阳性或HDV1RN1A阳性。

(5)戊型病毒性肝炎

1)排除诊断法:i凡不符合甲型、i乙型、i丙型、i巨细胞病毒、iEBV急性感染者,l流行病学证实经口感染,l呈暴发流行特征,l可诊断为戊型肝炎。

2)特异性诊断:i病人急性期血清抗-HEV1IgM抗体阳性或急性期病人粪便中免疫电镜找到HEV颗粒或急性期抗HEV抗体阴性、i恢复期阴转者。

3.确立诊断11凡临床诊断为急性、i慢性或重型肝炎,l淤胆型肝炎或肝炎后肝硬化病例,l经病原学或血清学特异诊断方法确定为某一型的病人即作为该型肝炎确诊病例。

确诊命名的型式为临床分型、i病原学分型、i病毒性肝炎,l例如:i

(1)急性黄疸型甲型病毒性肝炎。

(2)慢性活动型乙型病毒性肝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