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感染病学分会112005年临床诊断
有乙型肝炎或HBsAg阳性史超过6个月,l现HBsAg和(或)HBV1DNA仍为阳性者,l可诊断为慢性HBV感染。根据HBV感染者的血清学、i病毒学、i生化学试验及其他临床和辅助检查结果,l可将慢性HBV感染分为:i
(一)慢性乙型肝炎
1.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11血清HBsAg、iHBV1DNA和HBeAg阳性,l抗-HBe阴性,l血清ALT持续或反复升高,l或肝组织学检查有肝炎病变。
2.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11血清HBsAg和HBV1DNA阳性,lHBeAg阴性、i抗-HBe阳性或阴性,l血清ALT持续或反复异常,l或肝组织学检查有肝炎病变。
根据生化学试验及其他临床和辅助检查结果,l上述两型慢性乙型肝炎也可进一步分为轻度、i中度和重度(见2000年《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
(二)乙型肝炎肝硬化
乙型肝炎肝硬化是慢性乙型肝炎发展的结果,l肝组织病理学表现为弥漫性纤维化及假小叶形成,l两者必须同时具备才能作出肝硬化病理诊断。
1.代偿期肝硬化1一般属Child-Pugh1A级。可有轻度乏力、i食欲减退或腹胀症状,lALT和AST可异常,l但尚无明显肝功能失代偿表现。可有门静脉高压征,l如脾功能亢进及轻度食管胃底静脉曲张,l但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i无腹水和肝性脑病等。
2.失代偿期肝硬化11一般属Child-Pugh1B、iC级。患者常发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i肝性脑病、i腹水等严重并发症。多有明显肝功能失代偿,l如血清白蛋白<35g/L,l胆红素>35μmol/L,lALT和AST不同程度升高,l凝血酶原活动度(PTA)<60%。
亦可参照2000年《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将代偿期和失代偿期肝硬化再分为活动期或静止期。
(三)携带者
1.慢性HBV携带者11血清HBsAg和HBV1DNA阳性,lHBeAg或抗-HBe阳性,l但l年内连续随访3次以上,l血清ALT和AST均在正常范围,l肝组织学检查一般无明显异常。对血清HBV1DNA阳性者,l应动员其做肝穿刺检查,l以便进一步确诊和作相应治疗。
2.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11血清HBsAg阳性、iHBeAg阴性、i抗-HBe阳性或阴性,lHBV1DNA检测不到(PCR法)或低于最低检测限,l1年内连续随访3.次以上,lALT均在正常范围。肝组织学检查显示:iKnodell肝炎活动指数(HAI)<4或其他的半定量计分系统病变轻微。
(四)隐匿性慢性乙型肝炎
血清HBsAg阴性,l但血清和(或)肝组织中HBV1DNA阳性,l并有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患者可伴有血清抗-HBs、i抗-HBe和(或)抗-HBc阳性;另约20%隐匿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除HBV1DNA阳性外,l其余HBV血清学标志均为阴性。诊断需排除其他病毒及非病毒因素引起的肝损伤。
实验室检查
(一)生物化学检查
1.ALT和AST11血清ALT和AST水平一般可反映肝细胞损伤程度,l最为常用。
2.胆红素11通常血清胆红素水平与肝细胞坏死程度有关,l但需与肝内和肝外胆汁淤积所引起的胆红素升高鉴别。肝衰竭患者血清胆红素常较高,l且呈进行性升高,l每天上升≥1倍正常值上限(ULN),l可≥10×ULN,l也可再现胆红素与ALT和AST分离现象。
3.凝血酶原时间(PT)及PTA1PT是反映肝脏凝血因子合成功能的重要指标,lPTA是PT测定值的常用表示方法,l对判断疾病进展及预后有较大价值,l近期内PTA进行性降至40%以下为肝衰竭的重要诊断标准之一,l<20%者提示预后不良。亦有用国际标准化比(INR)来表示此项指标者,lINR值的升高同PTA值的下降有同样意义。
4.胆碱酯酶11可反映肝脏合成功能,l对于了解病情轻重和监测肝病发展有参考价值。
5.血清白蛋白11反映肝脏合成功能,l慢性乙型肝炎、i肝硬化和肝衰竭患者的血清白蛋白下降或球蛋白升高,l表现为血清白蛋白/球蛋白比值降低。
6.甲胎蛋白(AFP)11明显升高往往提示HCC,l可用于监测HCC的发生;AFP升高也可提示大量肝细胞坏死后的肝细胞再生,l可能有助于判断预后。但应注意AFP升高的幅度、i持续时间、i动态变化及其与ALT、iAST的关系,l并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B超等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二)HBV血清学检测
HBV血清学标志包括HBsAg、i抗-HBs、iHBeAg、i抗-HBe、i抗-HBc和抗-H1Bc1IgM,l目前常采用酶免疫法(EIA)、i放射免疫法(RIA)、i微粒子酶免分析法(MEIA)或化学发光法等检测。HB-sAg阳性表示HBV感染;抗-HBs为保护性抗体,l其阳性表示对HBV有免疫力,l见于乙型肝炎康复及接种乙型肝炎疫苗者;HBsAg转阴而抗-HBs转阳,l称为HBsAg血清转换;HBeAg阳性可作为HBV复制和传染性高的指标;抗-HBe阳性表示HBV复制水平低(但有前C区突变者例外);HBeAg转阴而抗-HBe转阳,l称为HBeAg血清转换;抗-HBc1IgM阳性提示HBV复制,l多见于乙型肝炎急性期,l抗-HBc总抗体主要是抗-HBc1IgG,l只要感染过HBV,l无论病毒是否被清除,l此抗体均为阳性。
为了解有无HBV与丁型肝炎病毒(HDV)同时或重叠感染,l可测定HDAg、i抗-HDV、i抗-HDV1IgM和HDV1RNA。
(三)HBV1DNA、i基因型和变异检测
1.HBV1DNA定性和定量检测111反映病毒复制情况或水平,l主要用于慢性HBV感染的诊断、i监测血清HBV1DNA及其水平,l以及抗病毒疗效。
2.HBV基因分型11常用的方法有:i①基因型特异性引物PCR法;②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法(RFLP);③线性探针反向杂交法(INNO-LiPA);④PCR微量板核酸杂交酶联免疫法;⑤基因序列测定法等。但目前国内尚无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正式批准的HBV基因分型试剂盒。
3.HBV耐药突变株检测11常用的方法有:i①HBV聚合酶区基因序列分析;②RFLP;③荧光实时PCR法;④线性探针反向杂交法等。
影像学诊断
可对肝脏、i胆囊、i脾脏进行B超、i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等检查。影像学检查的主要目的是鉴别诊断和监测慢性乙型肝炎的病情进展及发现肝脏的占位性病变如HCC等。
病理学诊断
慢性乙型肝炎的肝组织病理学特点是:i明显的汇管区炎症,l浸润的炎症细胞主要为淋巴细胞,l少数为浆细胞和巨噬细胞;炎症细胞聚集常引起汇管区扩大,l并可破坏界板引起界面肝炎(interface1hep-atitis),l又称碎屑样坏死(piecemeal1necrosis)。汇管区炎症及其界面肝炎是慢性乙型肝炎病变活动及进展的特征性病变。小叶内肝细胞变性、i坏死,l包括融合性坏死和桥形坏死等,l随病变加重而日趋显著。肝细胞炎症坏死、i汇管区及界面肝炎可导致肝内胶原过度沉积,l肝纤维化及纤维间隔形成。如进一步加重,l可引起肝小叶结构紊乱,l形成假小叶并进展为肝硬化。
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可显示肝细胞中有无HBsAg和HBcAg表达。HBsAg胞浆弥漫型和胞膜型,l以及HBcAg胞浆型和胞膜型表达提示HBV复制活跃;HBsAg包涵体型和周边型及HBcAg核型表达则提示肝细胞内存在HBV。
慢性乙型肝炎肝组织炎症坏死韵分级(G)、i纤维化程度的分期(S),l可参照2000年《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目前国际上常用Knodell1HAl评分系统,l亦可采用Ishak、iScheuer和Chevallier等评分系统或半定量计分方案,l了解肝脏炎症坏死和纤维化程度,l以及评价药物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