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结核分类法(二)

关于继续使用1978年肺结核分类法的意见1111中华医学会结核病科学会常务委员会

1986年11月,l在吉林市召开的“结核病防治学术会议”对1978年肺结核分类法进行了专题讨论,l大家认为根据我国目前结核疫情、i结核病防治机构设置以及肺结核报告制度执行仅4年,l监测工作才初步建立等情况,ll978年制定的《肺结核分类法》基本上能满足结核病防治和临床工作的需要,l不宜匆促修改,l仍可继续使用。

为了使内科、i放射科、i检验科以及防痨队伍同道们,l对此分类法全貌有所了解,l以便应用,l特将《肺结核分类法》(1978年)应用注意事项及说明再次公布。

(1)初诊时病人初次照片,l如何使用本分类法。利用本分类法进行诊断时须与病史、i临床症状及体检结合。初次照片发现病变,l如过去从未作过胸部透视或照片;或最近(1年以内)已作过胸透或照片,l且证明胸部正常者,l这次病变范围不大,l呼吸道症状不明显,l则首先要排除结核性病变,l不必马上应用此分类法作诊断。可作短期观察(一般为两周),l根据情况考虑是否要行抗炎治疗,l两周后根据痰菌检查,lX线动态表现而定,l如属肺结核时再按肺结核分类。过去有过肺结核病已治愈或治疗不彻底,l如有X线旧胸片结核新胸片以及临床症状,l查痰结果可以按分类法进行分类。

(2)一张胸片有两种类型存在时应如何诊断病型。如有浸润性病变同时并发胸膜渗液,l或气管旁或支气管肺门淋巴结肿大并发胸膜渗液时,l则以原发病作为类型来诊断,l而续发胸膜炎则作为并发症列入诊断公式下方,l故以上两例可诊断为浸润型肺结核或原发型肺结核。

(3)并发症系指与肺结核有关疾病,l如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i胸膜增厚、i支气管内膜结核、i自发性气胸、i肺不张等,l须注上并注明侧别。并存症系指与肺结核病无关疾病,l如矽肺、i糖尿病、i肝硬变、i肺癌等。手术如胸廓改形术后、i肺切除术后(注明侧别)、i胃切除术后。其书写顺序:i按并发症、i并存症、i手术书写。

(4)1→3期的转归问题。本分类法活动性及转归中原分为3期:i①进展期;②好转期;③稳定期。系以标准化疗来安排规定的转期,l即进展期→好转期→稳定期的顺序。但目前不少防治机构已开展短程化疗,l转期情况已有所改变,l用药后痰菌短期内即阴转,l故在使用短化治疗时可由进展期直接过渡到稳定期,l即进展期→稳定期,l由1期直接转到3期。

(5)转型及转期问题。一般说来,l转型要时间长,l慢得多,l这是因为由一类型转变为另一类型时,l一定要类型很典型才能变更。一般说须经2年,l如由浸润型肺结核转变为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时,l转型必须根据病理、i临床、i痰菌、iX线特点才能改换。病期的改变则时间较短,l如经治疗后由进展期转变为好转期,l3个月即可。

(6)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属肺外结核,l单纯的支气管内膜结核也是属于呼吸道结核,l但因我们仅有肺结核分类法,l故参照习惯安排在肺结核分类法中,l又因结核科所见支气管内膜结核多系并发于肺结核病,l因此暂时列入并发症中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