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期:i肾小球高过滤和肾肿大期。许多作者观察到IDDM早期的肾小球高过滤状态,l肾小球滤过率(GFR)可高达正常值的140%,l而且GFR与血糖浓度呈正相关。用胰岛素治疗后,lGFR开始下降,l但即使血糖得到良好控制,lGFR仍高于正常对照25%~40%。
第二期:i早期肾小球病变期。IDDM发病后18~24个月,l肾小球基底膜出现轻度增厚,l在3.5~5年后变得明显。发病2~3年后,l肾小球膜基质也开始膨胀且超过肾小球容积增加的比例。在此期,l惟一的临床证据是运动后出现微白蛋白尿。
第三期:i隐匿的糖尿病肾脏病(DMNP)即微白蛋白尿期。一般以尿白蛋白排出率20~200μg/min(或20~200mg/d)诊断为微白蛋白尿。此期,lGFR仍能维持正常。开始为间歇性,l高血压、i高血糖、i运动、i泌尿道感染、i高血容量、i蛋白负荷等因素均使之加重。此期,l高血压的程度还不是GFR下降的附加危险因素。在IDDM发病5~15年后,l约25%~40%的病人进入本期。若不积极干预,l大多数病人逐渐进展。此期约有40%的病人出现高血压。
第四期:i临床肾脏病(蛋白尿,lGFR下降)期。诊断蛋白尿,l一般以尿白蛋白排出率大于200~300μg/min(或300~500mg/d)为标准。在IDDM发病l5~20年后,l约20%~40%病人进入此期。若不积极干预,l则GFR无情地以约每月11ml/min的速度下降,l而尿蛋白的排出率以约每年2500μg/min的速度增加。此期,l肾病综合征常见,l出现水肿时的血浆白蛋白水平要比其他病因如肾病为高,l可能由于糖尿病病人的白蛋白转化为糖基化白蛋白,l而后者穿过毛细血管膜比正常白蛋白更容易些。此期病理上为弥漫性肾小球硬化,l典型的Kimmelstiel-Wilson结节性。肾小球硬化仅见于50%的病例。
第五期:i终末期肾脏病(ESRD)。IDDM在发病20~30年后约30%~40%的病人进入此期。IDDM病人出现尿毒症的症状和体征时,l其肌酐清除率要高于非糖尿病的ES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