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二)

第一届全国糖尿病足学术会议11111995年10月

糖尿病足是由于糖尿病血管、i神经病变引起下肢异常改变的总称。因合并感染引起肢端坏疽者称为糖尿病肢端坏疽,l是糖尿病足发展的一个严重阶段。为了统一对糖尿病肢端坏疽的诊断及检查要求,l我们根据1995年10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会第一届全国糖尿病足学术会议的讨论和意见整理如下,l以供参考。

(一)糖尿病足的临床表现

应注意病人有无下述肢端症状和体征。

1.患者皮肤瘙痒,l干而无汗,l肢端凉,l浮肿或干枯,l颜色变暗及色素斑,l毳毛脱落。

2.肢端刺痛、i灼痛、i麻木、i感觉迟钝或丧失,l脚踩棉絮感,l鸭步行走,l间歇跛行,l休息痛,l下蹲起立困难。

3.肢端营养不良,l肌肉萎缩张力差。关节韧带易损伤,l骨质破坏可发生病理性骨折。

4.常见跖骨头下陷,l踱趾关节弯曲形成弓形足、i槌状趾、i鸡爪趾、i夏科关节(charcot)等。

5.肢端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l血管狭窄处可听到血管杂音,l深浅反射迟钝或消失。

6.肢端皮肤干裂或水疱、i血疱、i糜烂、i溃疡、i坏疽或坏死。

(二)肢端检查

除常规体格检查外应特别进行肢端检查。

视诊:i患肢皮肤干燥、i毳毛脱落、i指趾甲变形、i皮肤颜色改变、i消瘦、i浮肿。步态不稳,l下蹲起立动作迟缓,l常持杖跛行。可见到足趾或足的畸形及不同程度的皮肤病变或各种类型的坏疽。

触诊:i皮肤凉、i弹性差,l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l如果静脉充盈时间大于l5s以上,l说明肢端供血明显不足。

叩诊:i深浅反射,l尤其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l说明周围神经损害严重。

听诊:i动脉狭窄处可听到血管杂音,l坏疽局部有产气菌感染时,l可听到握雪音。

血压指数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l可了解下肢胫前动脉、i胫后动脉及腓动脉供血情况。检查方法:i取普通血压计,l先测定上肢肱动脉收缩压值,l然后将血压计袖带置于踝关节处,l听诊器置于内踝上内侧可听到胫后动脉,l置于踝关节前外侧可听到胫前动脉,l置于外踝后外侧可听到腓动脉。一般正常人踝动脉要比肱动脉收缩压值稍高,l血压指数=踝/臂,l收缩压值。正常人比值为1~1.4,l其比值小于0.9以下,l可有轻度供血不足;为0.5~0.7可有跛行;为0.3~0.5可有缺血性休息痛;其比值小于0.3以下可发生坏死。

(三)实验室检查

1.测定空腹血糖、i餐后2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

2.尿常规检查、i尿糖定性及24h定量、i尿蛋白及酮体。

3.血象检查RBC、iHb、iWBC。

4.血液流变学检查。

5.血脂检查11总胆固醇、i三酰甘油、i高密度脂蛋白及血浆蛋白、i白蛋白、i球蛋白、i尿素氮或非蛋白氮。

6.坏疽局部分泌物细菌学培养。

(四)特殊检查

1.肢体血流图11可了解血管壁弹性及肢端供血情况,l其准确性及定位定量不够理想,l近年来已被彩色多普勒所代替,l但可作为一项参考指标。

2.超声诊断、i彩色多普勒(Doppler)检查11下肢多检测股动静脉、i胭动静脉及足背动脉定位定量分析,l由于不同厂家生产的仪器型号不同,l操作方法和结果也不相同,l很难制定统一标准。下面是空军总医院指标,l仅供参考。

(1)早期病变:i血管腔狭窄低于正常人的25%以下,l血流量少于正常人的35%,l加速度/减速度比值大于1.2~1.4,l为早期病变。

(2)轻度病变:i血管腔狭窄低于正常人的25%~50%,l血流量少于正常人的35%~50%,l加速度/减速度比值大于1.4~1.6,l为轻度病变。

(3)中度病变:i血管腔狭窄低于正常人的50%~75%,l血流量少于正常人的50%~70%,l加速度/减速度比值大于1.6~1.8,l为中度病变。

(4)重度病变:i血管腔狭窄低于正常人的75%以上,l血流量少于正常人的70%以上,l加速度/减速度比值大于1.8或等于“0”,l为重度病变。

3.微循环检查11皮肤微循环在早期动脉闭塞时血管袢顶扩张。盆腔内髂总静脉不全阻塞时下肢皮肤微血管扩张并呈现螺旋状血流而且数目增多。微血流停滞时可判定有深静脉阻塞。甲皱微循环:i异形管袢及袢顶淤血大于30%,l血流速度较慢呈粒摆流或泥沙流、i串珠样断流及血管袢周围有渗出或出血斑较多,l对诊断或监测糖尿病坏疽有重要意义。

4.下肢神经病变检查11多采用肌电图、i传导速度、i诱发电位或振动觉测定有无周围神经病变及程度。

5.动脉造影11多适用于截肢平面术前定位或外科血管重建术术前检查,l它能准确了解血管腔内各种病变而便于定位,l但属创伤性甚至可能造影后引起血管痉挛,l使肢体缺血加重。

6.X线检查11可发现肢端骨质疏松、i脱钙、i骨髓炎、i骨质破坏、i骨关节病变及动脉钙化影,l也可发现气性坏疽感染时的软组织变化,l对诊断糖尿病肢端坏疽有重要意义,l一般应作为常规检查。

(五)糖尿病肢端坏疽的临床分型

根据肢端坏疽的性质及临床表现可分为湿性坏疽、i干性坏疽和混合坏疽3种临床类型。

1.湿性坏疽11多发生于肢端动、i静脉血流同时受阻;循环与微循环障碍;皮肤损伤、i感染化脓。病灶轻重不一,l浅表溃疡或严重坏疽,l局部常有红、i肿、i热、i痛,l严重时多伴有全身不适或毒血症、i菌血症等表现。

2.干性坏疽11多发生在肢端动脉及小动脉粥样硬化、i血管腔狭窄或动脉血栓形成,l使血流逐渐或骤然中断,l但静脉血回流仍然畅通,l组织液减少导致局部不同程度的缺血性坏死。

3.混合坏疽11多见于肢端某一部位动脉或静脉阻塞,l血流不畅合并感染。湿性坏疽和于性坏疽病灶同时发生在同一个肢端的不同部位。一般病情较重,l坏疽面积较大,l常涉及足的大部或全足坏疽。

(六)糖尿病足的临床诊断与分级

糖尿病病人凡以上检查有肢端病变者均可诊断为糖尿病足。根据病变程度并参照国外标准,l糖尿病足分为0~5级。

0级:i皮肤无开放性病灶。常表现肢端供血不足,l皮肤凉,l颜色紫褐,l麻木,l刺痛、i灼痛,l感觉迟钝或丧失,l兼有足趾或足的畸形等高危足表现。

Ⅰ级:i肢端皮肤有开放性病灶。水疱、i血疱、i鸡眼或胼胝、i冻伤或烫伤及其他皮肤损伤所引起的皮肤浅表溃疡,l但病灶尚未波及深部组织。

Ⅱ级:i感染病灶已侵犯深部肌肉组织。常有蜂窝织炎、i多发性脓灶及窦道形成,l或感染沿肌间隙扩大造成足底足背贯通性溃疡,l脓性分泌物较多,l但肌腱韧带尚无破坏。

Ⅲ级:i肌腱韧带组织破坏,l蜂窝织炎融合形成大脓腔,l脓性分泌物及坏死组织增多,l但骨质破坏尚不明显。

Ⅳ级:i严重感染已造成骨质缺损、i骨髓炎及骨关节破坏或已形成假关节。部分指趾或部分手足发生湿性或干性严重坏疽。

Ⅴ级:i足的大部或足的全部感染或缺血,l导致严重的湿性或干性坏死。肢端变黑、i尸干,l常波及踝关节及小腿,l一般多采取外科高位截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