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第五届肥胖病研究学术会议11l997年11北京此次公布发表的“单纯性肥胖病的诊断、i疗效评定标准及病历书写要求”是经1997年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第五届肥胖病研究学术会议与会代表通过充分讨论而加以修订的。自1987年全国第一届肥胖病研究学术会制定此评定标准以来.已是第四次在全国学术会议上经过广泛吸收意见而加以逐步充实完善的。总的来看,l经过多年来在临床上试用,l大家认为此标准是符合实际情况,l可以采用的,l有利于统一诊断和疗效标准,l便于学术交流,l提高论文水平,l反映了当前国内外对肥胖病的认识水平。此次会议仅根据近年来对肥胖病的研究进展而作了部分修改,l当然此标准还需要继续不断地完善充实。
单纯性肥胖病的诊断1.单纯性肥胖病11主要指因机体内热量的摄人大于消耗,l造成脂肪在体内积聚过多,l导致体重超常的病症。
2.成人体重标准11[身高(cm)-l00}×0.9=标准体重(kg)。
3.儿童体重标准11婴儿(1~6个月):i出生时体重(g)+月龄×600=标准体重(g);幼儿(7~12个月):i出生时体重(g)+月龄×500=标准体重(g);l岁以上:i年龄×2+8=标准体重(kg);若儿童身高超过标准参照成人计算。
4.实测体重超过标准体重的测定方法:i
(1)标准体重测定:i可作为肥胖病诊断指标之一。实测体重超过标准体重,l但<20%者属超重;实测体重超过标准体重20%~<30%,l属于轻度肥胖;实测体重超过标准体重30%~<50%,l属于中度肥胖;超标准体重50%以上者,l属于重度肥胖。
(2)体重指数测定:i体重指数(BMI)-体重(kg)/[身高(m)]2可作为肥胖病诊断指标之一。超过25~26为超重,l>26~<30属于轻度肥胖,l>30~%40属于中度肥胖,l>40属重度肥胖;体重指数<25者属Ⅰ级,l26~30者属Ⅱ级,l30~40者属Ⅲ级,l>40者属Ⅳ级。一般认为体重指数和体密度有很好的相关性,l是间接法中估计体内脂肪含量最好办法,l临床应用最多,l其值的大小和肥胖病患者的预后及死亡率高低呈正相关。
(3)脂肪百分率(F%)测定:i判断肥胖与否单凭测体重是不够确切,l主要看脂肪在全身的比例(见下表标准),l可按下列公式计算:iF%=(0.570/D-4.142)×100。其中体密度(D)依照下表测算,l然后代人公式内。


(4)肥胖度测定:i
肥胖度=[(实测体重-标准体重)/标准体重]×l00%;
体脂肪量=1[(4.95/体密度)-4.5]×l00%;
体密度=1总体重(M)/总体积(V)。
5.肥胖病局部脂肪储积的测定
(1)皮下脂肪厚度:iB超测定法:i测定位点4个:iA点为右三角肌下缘臂外侧正中点,lB点为右肩胛下角,lC点为右脐旁3cm,lD点为右髂前上棘。测定三头肌和肩胛下角部位的正常值高限:i男性为5lmm,l女性为70mm,l此方法影响因素较多,l压力不同,l皮下脂肪组织分布不同,l皮下脂肪和深部脂肪含量的比例的个体差异较大。皮卡钳法:i测定位点同上。
(2)心包膜脂肪厚度:iB超测量法:i测定点位6个:iA点为动脉根部水平;B点为二尖瓣口水平;C点为心尖四腔切面(测量右心室心尖部);D点为右心室心尖右侧l.5cm处;E点为左心室心尖部;F点为左心室心尖部左侧1.5cm处。
(3)脂肪肝测定:iB超法。
(4)腰髋比值测定(腰臀比值):i腰部周径测量部位是第l2肋下缘水平,l髋部周径指的是臀部最大周径,l一般以髂前上嵴相连为准,l或从实际测得的最大周径为准,l若腰髋周径比大于0.72时,l可认为是肥胖,l但只有当比值大于1.0(男)及0.9(女)时,l肥胖带来的并发症才明显增加。
6.血脂测定11采用六项血脂标准:i血清总胆固醇(TC),l三酰甘油(TG),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lLDL-C/HDL-C,lHDL-C/TC。
7.脂肪细胞大小及数目测定11脂肪细胞大小及数目可直接反映体内脂肪蓄积的状态,l但测定方法复杂,l难于在临床上应用,l只能作为一种脂肪代谢的研究方法。测定方法是被测定者前一天晚餐后禁食,l次晨空腹时,l用针抽取三头肌、i腹部脐旁及臂部外上限的脂肪,l经处理计算出3个部位的脂肪细胞的平均大小,l同时以同位素法测定出体内脂肪的总含量,l然后以总体脂含量除以上述3个部位所计算出的脂肪细胞平均大小,l即总体脂÷脂肪细胞平均大小=脂肪细胞数。
一般认为一个人的脂肪细胞数从出生后到成年是随年龄增长而逐步增加,l但成年后则基本数目保持不变。因此,l幼、i少年期肥胖患者其脂肪细胞数目及大小均有增加,l成年后肥胖患者则主要是脂肪细胞变大,l而数目无明显增加。根据国外文献报道,l一个中年正常人脂肪细胞数约为8.1×l010,l极度肥胖者可达(10~20)×1010,l正常人每个脂肪细胞含0.50~0.60μg脂肪,l每个脂肪细胞直径约为60μm,l一般可以此为参考数值,l以估计肥胖病患者的脂肪细胞的数目大小。
单纯性肥胖病的诊断模式(1)从疾病分类学考虑应作出单纯性肥胖病或症状性(继发性)肥胖病的诊断。
(2)实测体重一般要求采用标准体重法和体重指数法两种方法同时进行,l同时测定脂肪百分率。
(3)局部脂肪厚度一般要求采用B超和皮皱卡钳两种方法同时进行。
(4)肥胖度估计:i根据标准体重法和体重指数法推断为轻度、i中度、i重度。
(5)肥胖病并发症的估计,l测定腰髋周径比值。
(6)中医辨证分型的诊断。
(7)诊断书写格式举例:i单纯性肥胖病:i①实测体重与标准体重之百分率比值;②体重指数;③脂肪百分率测定;④中医辨证分型。
诊断为单纯性肥胖病须具备以下条件(1)病史、i体检和实验室检查可除外症状性肥胖(继发性肥胖)。
(2)实测体重超过标准体重的20%以上,l脂肪百分率超过30%,l体重指数超过26以上者,l3项均符合者可诊断为肥胖病,l或3项中有2项符合者亦可诊断。
(3)为估计肥胖病预后,l应同时测腰髋周径比值。
为除外症状性(继发性)肥胖病可考虑做以下检查:i
(1)X线检查蝶鞍是否扩大,l骨质有无明显破坏。
(2)检查血清皮质醇。
(3)T3、iT4、iTSH以除外间脑性、i垂体性、i肾上腺皮质功能、i甲状腺功能和植物神经紊乱等。由于肥胖病引起的一系列内分泌功能障碍而引起的上述的检查不正常者不包括在内。
体重测量做到标准化:i做到测量纯净体重,l并定器械、i定时、i定条件(每次测量只穿一件衬衣或棉毛衫和一条棉毛裤,l脱鞋),l脂肪百分率的测定统一采用固定法,l有条件做B超测皮下脂肪厚度。
肥胖体形:i每一个肥胖病患者尽量做到体形观察区分其属于哪种体形,l如全身型、i躯干型。
肥胖病患者病史询问注意事项:i
(1)肥胖病发病时间,l发病原因,l如自幼肥胖,l产后肥胖。
(2)肥胖病病程,l肥胖程度增加情况,l以区别体质性和获得性肥胖。
(3)饮食情况,l每日主食食量,l甜食,l零食习惯,l活动量及睡眠。
(4)家族肥胖史及其他肥胖史。
肥胖病的常规检查:i实测体重,l体重指数,l肥胖体形,l脂肪百分率,lB超测定,l皮脂厚度,l血压。
每个肥胖病患者争取做以下实验室检查:i
(1)血脂包括胆固醇、i三酰甘油、i脂蛋白测量(高密度脂蛋白)。
(2)血糖包括血糖、i葡萄糖耐量、i血胰岛素。
(3)脂肪肝B超,lALT检查。
(4)水代谢检查,l抗利尿激素测定。
(5)性激素测定:i雌二醇、i睾酮、i尿促卵泡成熟激素(卵泡激素FSH)、i黄体生成激素(LH)。
(6)心血管检查、i眼底、i心电图、i心功能、i眼睑微循环或甲皱微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