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代谢综合征研究协作组早在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l学者们已确认了肥胖、i高血压、i血脂紊乱及糖尿病并存的情况及其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以下简称心血管病)的联系,l并称之为代谢综合征(MS)。20世纪80年代末,lReaven等根据病理生理学研究结果认为,l胰岛素抵抗(IR)是此种集结状态的发病基础。嗣后将此种状态称之为IR综合征。随着全球人类中肥胖病患者日益增加,l此种集结状态发病现象日渐增多,l且其与心血管病的发病联系亦日渐明确,l因此,l学者们对此状态日益重视。199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专家组将其命名为MS并提出了诊断的工作定义,ll999年作了修订。但是,l近10多年中命名不断更迭且对诊断标准亦仍无一致意见。
近20年来,l中国的经济发展引起中国人群生活结构及生活方式明显的变化致使肥胖、i血脂紊乱、i高血压及糖尿病患病率显著增加,l对这些疾病的集结情况的诊断及防治亦日益受到重视。2004年4月,l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召开了“认识中国人MS和IR特征”专题研讨会。根据全国八个大学医院、i研究所对北京市、i上海市、i广东省佛山市、i山东省青岛市及湖南省长沙市的中国人群中MS的调查结果,l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就MS的诊断及防治提出以下建议。
命名及定义就目前对发病机制的研究结果,l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建议对这种疾病集结情况采用较笼统并接近临床的命名——代谢综合征(MS)。
MS是心血管病的多种代谢危险因素在个体内集结的状态。MS的主要组成成分是肥胖病尤其是内脏型肥胖、i糖尿病或糖调节受损,l以高三酰甘油(TG)血症及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症为特点的血脂紊乱以及高血压。此外,lMS尚包括组织IR、i高尿酸血症及反映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缺陷的微量白蛋白尿。MS亦涉及持续低度炎症反应及血液凝溶异常。MS者的心血管病事件的患病率、i发病率及死亡率明显高于非MS者。有MS的非糖尿病者中发生T2DM的危险高于无MS的非糖尿病者。痛风、i多囊卵巢综合征、i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及遗传性或获得性脂肪萎缩症等病患者常伴MS。
临床特征、i发病机制及后果MS的临床特征如下表所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