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学会1990年10月11青岛
1.标实证
(1)痰浊:i胸脘痞满,l苔厚腻,l脉滑。
1)偏寒:i苔白厚腻。
2)偏热:i苔黄厚腻,l或脉滑数。
(2)血瘀:i胸痛,l痛有定处,l舌质紫黯,l或有瘀点、i瘀斑。
(3)气滞:i胸闷痛,l憋气,l苔薄。
(4)寒凝:i胸痛甚,l遇寒常发。
2.本虚证
(1)气虚:i其共性的表现为疲乏、i气短、i舌质淡胖嫩或有齿痕,l脉沉细。
1)心气虚:i气虚兼有心悸者。
2)脾气虚:i气虚兼有腹胀、i食少者。
3)肾气虚:i气虚兼有头晕目眩,l健忘耳鸣,l腰膝酸软者。
(2)阳虚:i其共性表现为疲乏,l气短,l身寒,l肢冷,l舌淡胖或有齿痕,l脉沉细或迟。
1)心阳虚:i阳虚兼有心悸者。
2)肾阳虑:i阳虚兼有腰膝酸软,l肿胀夜尿频数者。
(3)阴虚:i其共性表现为舌红少苔或无苔,l或五心烦热,l口干,l脉细数。
1)心阴虚:i阴虚兼有心悸者。
2)肝肾阴虚:i阴虚兼有头晕,l目眩,l耳鸣,l腰膝酸软,l健忘者。
(4)阳脱:i四肢厥冷,l大汗出,l脉微欲绝,l表情淡漠,l面色咣白或暗淡,l舌质黯淡。
说明:i
(1)上述各证候皆可见结、i代、i促脉。
(2)气滞证原则上应是无明显疲乏、i气短等气虚表现者。
(3)寒凝证原则上应是经常遇冷而发作心绞痛者。胸痛甚是指心绞痛发作伴有肢冷、i汗出者。
(4)病程中病情如有变化,l应按照演变情况进一步作出辨证诊断,l并在病程记录中注明,l应反映辨证的动态变化。
(5)如患者病情用本辨证标准未能概括者,l可另行辨证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