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虚证(一)

全国中西医结合虚证与老年病研究专业委员会111986年5月

全国中西医结合虚证与老年病研究专业委员会于1986年5月13日至17日在河南郑州召开,l会上对l982年本专业委员会在广州制定的虚证辨证标准进行深入讨论,l并作了第一次修订。

1.前提

(1)本标准适用于虚证辨证,l主要指久病而虚损,l辨证时宜注意。

(2)本标准专为科研选择具有典型“证”的病例而用,l对临床诊断仅作参考。

(3)在选择某一证的典型病例时,l应力争选没有兼证,l至少应不具备其他虚证主要条件者。若专为研究兼证(如气阴两虚证),l则另作别论。

2.标准

气虚证:i①神疲乏力;②少气或懒言;③自汗;④舌胖或有齿印;⑤脉虚无力(弱、i软、i濡等)。具备3项。

血虚证:i①面色苍白;②起立时眼前昏暗;③唇舌色淡;④脉细。具备3项(本证与气虚证同时存在为气血两虚证)。

阴虚证:i主证:i①五心烦热;②咽燥口干;③舌红或少苔、i无苔;④脉细数。次证:i①午后升火;②便结而尿短赤;③盗汗。具备主证3项,l次证1项(本证与气虚证同时存在为气阴两虚证)。

阳虚证:i主证:i①全身或局部畏寒或肢冷;②面足虚浮;③舌淡胖苔润;④脉沉微迟。次证:i①夜尿频多;②便溏而尿清长。具备主证3项(其中第一条为必备),l次证1项(本证与阴虚证同时存在为阴阳两虚证)。

心虚证:i①心悸、i胸闷;②失眠或多梦;③健忘;④脉结代或细弱。具备两项[其中第一条为必备(本证常与气、i血、i阴或阳虚证同存,l应分别为心气虚、i心血虚、i心阴虚或心阳虚证,l以下类推)]。

肺虚证:i①久咳、i痰白;②气短喘促;③易患感冒,l具备两项(本证常与气或阴虚同存)。

脾虚证:i①大便溏泄;②食后腹胀、i喜按;③面色萎黄;④食欲减退;⑤肌瘦无力。具备3项(本证常与气、i阴或阳虚证同存)。

胃虚证:i①胃脘痛得食则安;②胃脘痛而喜按;③食欲减退或旺盛;④食入停滞。具备两项(本证常与气、i阴或阳虚证同存)。

肝虚证:i①头晕目眩;②肢体麻木;③急躁易怒或抑郁喜叹息;④双目干涩。具备3项(本证常与血或阴虚证同存)。

肾虚证:i①腰脊酸痛(外伤性除外);②胫酸软或足跟痛;③耳鸣或耳聋;④发脱或齿摇;⑤尿后有余沥或失禁;⑥性功能减退,l不育、i不孕。具备3项(本证常与气、i阴或阳虚证同存)。

3.在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虚证的过程中,l许多单位观察了辨证分型与某些实验室检测项目的关系,l现将部分结果附录于下:i

(1)肾阳虚证者常有24h尿17-OHCS含量(Reddy’s修改法)降低。

(2)男性肾虚患者常有E2/T比值(放射免疫测定法)上升。

(3)心气虚证患者常有PEP/LVET射血前期/左室射血时间比值增大。

(4)脾气虚证患者常有尿中木糖排泄量(尿定量法)减少,l并常有唾液淀粉酶活性酸负荷试验反而下降。

将实验室指标引入中医辨证,l有利于中医诊断的现代化,l以上结果可供临床辨证时参考,l也可对其继续进行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