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热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政局111987年

流行性出血热(简称出血热)是由出血热病毒引起的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临床上以发热、i出血、i低血压休克、i肾脏损害、i热退病重、i五期经过为特征。根据本病发病特点,l临床证候及流行性和传染性,l属于中医学“温疫”、i“疫疹”、i“疫疠”范畴。病理传变涉及卫气营血过程,l病理中心在气营,l重点为营血,l以心、i肾、i胃(肠)三肠为病变的关键。病理变化极其复杂,l临床上每易出现三焦俱热、i虚实挟杂的复杂局面。因此,l必须按病期辨证分型选择相应的新药(中药)治疗,l才能加强其针对性,l提高治愈率,l降低病死率。

由于本病传变迅速,l病情凶险,l常伴有水电解质、i酸碱平衡失调,l以及出现大出血(DIC),l高血容量综合征、i心衰、i肺水肿等,l因此,l治疗组和对照组两者的急救处理和基础治疗相同。

诊断标准

(一)中医病名诊断

温疫,l又名疫疹、i疫疠。

(1)主证:i发热,l头痛,l眼眶痛,l腰痛,l面红目赤,l颈胸部潮红,l口渴,l恶心呕吐,l便秘,l小溲短赤,l皮肤黏膜出血点,l精神萎靡烦躁,l神志恍惚或神昏谵语。

(2)急性起病。

(3)多发于青壮年。

(4)流行季节:i野鼠型11月至翌年1月;家鼠型3~6月。

(二)辨证分型

1.发热期

(1)卫气同病证:i恶寒,l发热,l少汗,l头痛,l眼眶痛,l腰(身)痛,l口渴,l面红,l颈胸潮红,l舌边尖红、i苔薄白腻或薄黄,l脉浮数或浮滑数。

(2)气分证:i壮热,l有汗、i不恶寒,l口渴欲饮,l面红目赤、i颈胸潮红,l皮肤黏膜有少量出血点,l恶心呕吐,l腹痛,l大便秘结或便泄不爽,l腰痛,l小溲短赤,l舌质红,l苔黄腻或黄燥,l脉数、i滑数或洪大。

(3)气营两燔证:i高热或潮红,l口渴,l面目红赤,l肌肤出血点较多,l并有瘀斑,l烦躁、i神志恍惚、i或神昏谵语,l腹痛,l便秘,l舌质红或红绛,l苔黄或黄燥、i焦黑,l脉数或小数。

(4)营分证:i发热或不发热,l口渴不欲饮,l心烦不寐、i神志恍惚或神昏谵语,l面红目赤,l出血点增多,l瘀斑明显,l舌质红绛,l苔少无津,l甚至干裂,l卷缩,l脉细数。

(5)营血热盛证:i身热不盛或不发热,l口渴不欲饮,l心烦不寐,l神志恍惚,l神昏谵语,l面红目赤,l肌肤大片瘀斑,l或鼻衄、i咯血、i吐血、i尿血、i便血等,l舌质红绛或深绛、i光红、i脉细数或细。

2.低血压休克期

(1)热毒内陷证:i高热或发热,l烦躁不安,l神志淡漠,l或神识昏愦,l四肢厥冷、i胸腹灼热,l或便秘尿赤,l肌肤斑疹隐隐,l舌质红或红绛,l苔黄,l脉细数。

(2)气阴耗竭证:i烦躁不安,l颧红、i气短息促,l口干,l出黏汗,l唇红,l舌质红少津,l脉细数或模糊不清。

(3)阳气虚脱证:i面色苍白、i唇及肢端发绀,l四肢厥冷,l冷汗淋漓,l神志淡漠,l或昏昧,l舌质淡白,l脉微细或沉状。

3.少尿期

(1)瘀热蕴结证:i小溲赤涩量小,l或尿闭,l或见血尿,l尿中夹有膜状物,l少腹胀满拒按,l大便秘结,l或有身热。舌质红绛,l或绛紫。苔黄或黄燥,l脉滑数。

(2)热郁津伤证:i身热不净,l口干、i口渴,l心烦,l尿赤量少灼热,l或尿闭,l腰痛不利。舌质红绛、i干裂少津,l苔黄燥、i焦黑、i有芒刺,l脉细数。

4.多尿期

(1)阴虚热郁证:i小溲频多,l色黄灼热,l口干、i口渴,l多饮,l腰酸,l手足心热,l夜寐不佳,l心烦,l盗汗。舌质红,l少苔,l脉细数。

(2)肾气不固证:i尿频清长,l腰酸,l头晕,l神疲乏力,l嗜睡,l四肢酸软,l自汗,l动则加甚。舌淡,l苔薄,l脉细。

5.恢复期

(1)气阴亏虚证:i气短,l心慌,l心烦内热,l四肢无力,l口干,l头晕,l神疲,l腰酸,l易汗。舌质淡或红,l苔薄,l脉细数无力。

(2)脾虚湿蕴证:i气短,l神疲懒言,l腹胀,l食少,l便溏,l口黏。舌质淡,l苔薄腻,l色白或黄,l脉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