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111995年消渴由禀赋不足,l阴虚燥热所致。口渴引饮为上消;善食易饥为中消;饮一溲一为下消,l统称消渴,l包括糖尿病、i尿崩症。
1.诊断依据
(1)口渴多饮,l多食易饥,l尿频量多,l形体消瘦。
(2)初起可“三多”症状不著。病久常并发眩晕,l肺痨,l胸痹,l中风,l雀目,l疮疖等。严重者可见烦渴,l头痛,l呕吐,l腹痛,l呼吸短促,l甚或昏迷厥脱危象。
(3)查空腹、i餐后2h尿糖和血糖,l尿比重,l葡萄糖耐量试验。必要时查尿酮体,l血尿素氮、i肌酐、i二氧化碳结合力及血钾、i钠、i钙、i氯化物等。
2.证候分类
(1)燥热伤肺:i烦渴多饮,l口干咽燥,l多食易饥,l小便量多,l大便干结。舌质红,l苔薄黄,l脉数。
(2)胃燥津伤:i消谷善饥,l大便秘结,l口干欲饮,l形体消瘦。舌红苔黄,l脉滑有力。
(3)肾阴亏虚:i尿频量多,l混如脂膏,l头晕目眩,l耳鸣,l视物模糊,l口干唇燥,l失眠心烦。舌红无苔,l脉细弦数。
(4)阴阳两虚:i尿频,l饮一溲一,l色混如膏。面色黧黑,l耳轮枯焦,l腰膝酸软,l消瘦显著,l阳痿或月经不调,l畏寒面浮。舌淡,l苔白,l脉沉细无力。
(5)阴虚阳浮:i尿频量多,l烦渴面红,l头痛恶心,l口有异味,l形瘦骨立,l唇红口干,l呼吸深快,l或神昏迷蒙,l四肢厥冷。舌质红绛,l苔灰或焦黑,l脉微数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