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糖尿病
专业委员会
中医药在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医3型辨证多年来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广大学者的认可和广泛被引用,l为使中西医结合糖尿病诊疗规范化,l经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讨论拟订标准如下。
1.糖尿病现代医学诊断标准1999年WHO/ADA所定标准,l如下表。

2.糖尿病中医辨证标准11以中医四诊获取第一手资料、i以八纲辨证为纲、i脏腑辨证为目,l进行系统辨证。
(1)证候辨证
1)热盛证:i主症:i口渴引饮,l易饥多食,l舌红苔黄,l脉弦数或滑数。次症:i心烦怕热,l急躁易怒,l尿频便秘。
2)阴虚证:i主症:i咽干喜饮,l五心烦热,l舌红少苔,l脉细数。次症:i头晕耳鸣,l心悸失眠,l潮热盗汗。
3)气虚证:i主症:i倦怠乏力,l气短自汗,l舌淡体胖,l脉虚细无力。次症:i面色咣白,l头晕目眩,l少气懒言。
4)阳虚证:i主症:i形寒肢冷,l神情萎靡,l便溏泄泻,l舌淡苔白,l脉沉细或沉迟无力。次症:i面色咣白,l倦怠乏力,l阳痿遗精。
5)兼夹证
a.夹湿证:i湿热证:i主症:i脘腹胀满,l纳呆恶心,l舌红苔黄腻,l脉滑数。次症:i渴不多饮,l口有秽臭,l肢体重着,l头重如裹。寒湿证:i主症:i脘腹胀满、i便溏泄泻、i面色无华。次症:i恶心、i呕吐,l形寒肢冷,l舌淡苔白腻,l脉沉迟无力。
b.夹瘀证:i主症:i肢体麻痛、i胸痹心痛、i唇舌紫暗、i苔薄,l脉涩不利。次症:i手足紫暗、i中风偏瘫、i舌下青筋显露或舌有瘀斑。
c.痰瘀证:i主症:i心胸窒闷、i头晕目眩、i肢沉体胖、i舌暗边有齿痕、i苔浊腻、i脉弦滑。次症:i嗜睡、i痰多口黏、i胸闷气短、i肢体酸痛。
(2)分型辨证:i证候及兼证在临床较少单独出现,l多数以2种或2种以上证候相兼并存,l并随病情,l病程的进展有一定演变规律、i按其演变规律分下列3型。
1)阴虚热盛型:i以热盛证候为主兼有阴虚证或伴兼证者。主症:i口渴引饮、i易饥多食、i心烦失眠、i尿频便秘。次症:i急躁易怒,l面红目赤、i心悸怔忡、i头晕目弦。舌脉:i舌红苔黄、i脉弦数或弦滑数。兼湿热证:i脘腹胀满、i恶心呕吐、i口有秽臭、i舌红苔黄腻。兼血瘀证:i心胸隐痛、i肢体麻痛、i舌质暗红。
2)气阴两虚型:i以气虚证候为主兼阴虚证或伴兼证者。主症:i倦怠乏力、i心悸气短、i头晕耳鸣、i自汗盗汗。次症:i面色咣白,l心烦失眠、i遗精早泄、i口渴喜饮。舌脉:i舌质淡红,l少苔或剥花、i脉濡细或细数无力。兼湿证:i脘腹胀满、i纳呆便溏、i肢体重着、i舌红苔白腻或黄腻。兼瘀证:i心胸疼痛、i肢体麻痛或局部发暗、i舌暗或有瘀斑,l或舌下青筋迂曲。
3)阴阳两虚型:i以阳虚证候为主兼有阴虚证或伴兼症者。主症:i精神萎靡、i形寒肢冷、i大便泄泻、i阳痿遗精。次症:i面色苍白无华、i倦怠乏力、i面目浮肿、i腰酸耳鸣。舌脉:i舌淡苔白、i脉沉迟或沉细无力。兼寒湿证:i脘腹胀满、i纳呆呕恶、i五更泄泻、i肢体重着、i舌暗淡边有齿痕,l苔白腻,l脉濡细无力。兼血瘀证:i心胸疼痛,l伴出冷汗,l四肢厥逆;下肢紫暗,l疼痛难忍、i舌紫暗或有瘀斑或舌下青筋紫暗迂曲明显。
3.检查指标
(1)一般检查:i身高、i体重、i血压、i脉搏、i心率、i体重质量指数及相关检查。
(2)常规检查:i血、i尿、i便常规。
(3)安全检测:i肝功能、i肾功能、i心电图。
(4)疗效检测
1)主要指标:i空腹血糖、i餐后血糖、i糖化血红蛋白、i血脂。
2)次要指标:i胰岛素、iC肽、i胰高血糖素释放试验、i必要时作葡萄糖钳夹试验、i胰岛素测定、i胰岛素敏感指数测定、i自身免疫抗体(GAD-Ab、iICA-Ab)。
3)兼证指标:i肾脏病变:i早期:i尿微量白蛋白、i糖蛋白、iβ-2微球蛋白;临床蛋白尿期:i尿蛋白定量、i血肌酐、i尿素氮、i肌酐清除率。心脏病变:i心电图、i超声心动图、i动态心电图。肢体血管神经病变:i血液流变学、i肢体血管多谱勒超声、i肌电图、i肢体血流图视网膜病变;眼底光镜,l荧光造影。脑血管病变:i脑血流图、i头颅CT、i头颅磁共振。
4.中医症状分级标准11见下表。

5.疗效评定标准
(1).综合证候疗效11显效:i减分率≥70%;有效:i减分率30%~70%;无效:i减分<30%。采用尼莫地平法公式计算:i减分率=[疗前积分-疗后积分]÷疗前积分×l00%。
(2)主要指标疗效11显效:i空腹血糖4.4~6.1mmol/L,l或较疗前下降50%,l餐后血糖4.4~8.0mmol/L,l或较疗前下降50%,lHbAlc<6.5%,l或较疗前降低>2%。有效:i空腹血糖6.2~7.01mmol/L,l或较疗前下降20%,l餐后血糖8.1~10.01mmol/L,l或较疗前下降20%,lHbAlc16.5%~7.5%,l或较疗前下降>1%。无效:i空腹血糖、i餐后血糖、iHbAlc均未达有效标准。
(3)相关指标控制目标11见下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