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热症

中国中医急症研讨会1987年8月11长春

基本概念

凡因外感邪毒所致的,l以体温升高、i身热并伴有口渴、i脉数等为临床主要特征者,l即称外感高热症。本症见于温病、i伤寒之发病过程中。

诊断依据

(1)体温在39℃以上,l但热势可有波动。

(2)兼见有各种外感邪气的临床表现,l如恶寒、i口渴、i舌红、i苔黄、i脉数等。

(3)发病急,l热势高,l病程短,l变化快,l易于耗损阴津,l并发痉、i闭、i厥脱等变证。

(4)本症主要见于多种感染性疾病(包括部分急性传染病在内),l临床应根据不同的病种而进行相应的理化检查,l以明确诊断。

又本症应与内伤发热相鉴别。内伤发热的发病特点多起病缓,l病程长,l热势可高可低,l多有间隙,l且必伴有内伤杂病的各种见症。

分类标准

(一)卫分证

1.风热

主证:i发热微恶寒;咽喉赤痛;脉浮数;舌边尖红、i苔薄黄。

次证:i头痛鼻塞;咳嗽;口微渴。

2.风寒

主证:i恶寒发热;脉浮紧。

次证:i头痛身痛;鼻塞流清涕;舌苔薄白。

3.冒暑

主证:i发热微恶寒;身重脘闷。

次证:i头昏胀痛;舌红苔白腻;脉濡数。

4.温燥

主证:i发热微恶风;口鼻干燥。

次证:i干咳少痰;苔薄而干;脉浮或细。

(二)卫气同病

主证:i高热恶寒;口渴。

次证:i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薄黄或黄厚腻;脉浮数或洪大。

(三)气分证

1.肺热

主证:i壮热;咳嗽痰黄稠。

次证:i口渴喜冷饮;胸痛;脓痰或痰中带血;舌红苔黄;脉滑数。

2.胃热

主证:i壮热;口渴引饮;脉洪大。

次证:i出汗;口臭;面赤心烦;舌苔黄燥。

3.腑实

主证:i壮热日晡热甚;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脉沉实有力。

次证:i腹胀满;烦躁谵语;舌苔焦燥起芒刺。

4.胆热

主证:i寒热往来;口苦咽干;胸胁苦满;脉弦数。

次证:i恶心、i呕吐;目、i肤发黄;尿黄;舌红苔黄腻。

5.脾胃湿热

主证:i身热不扬、i汗出热不解;胸腹胀满;脉濡数。

次证:i目、i肤、i小便发黄;嘈杂似饥、i纳呆;舌苔黄腻或白厚腻。

6.大肠湿热

主证:i发热;腹痛;泄泻或痢下脓血。

次证:i里急后重;小便短赤;肛门灼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7.膀胱湿热

主证:i寒热起伏;尿频数涩痛,l黄浊短赤。

次证:i小腹拘急引痛;腰酸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四)气营(血)两燔

主证:i壮热口渴;舌红绛。

次证:i烦躁、i神昏谵语;斑疹隐隐;鼻衄、i吐血等出血见症;脉洪数或细数。

(五)营分证

1.热灼营阴

主证:i身热夜甚;舌红绛。

次证:i口干渴反不欲饮:i心烦神昏;斑疹隐隐;脉细数。

2.热人心包

主证:i壮热;神昏谵语;舌謇。

次证:i心烦;躁扰不宁;舌质红绛鲜泽;脉细数。

(六)血分证

1.热盛动血

主证:i身热灼手,l斑疹密布;鼻衄、i吐血等出血见症。

次证:i舌深绛;神昏谵语或谵妄;脉细数。

2.血热动风

主证:i身热灼手;斑疹密布;鼻衄、i吐血等出血见症;手足抽搐、i颈项强直。

次证:i神昏谵语;肢厥;牙关紧闭、i两目上视;舌质红绛或深绛;脉弦数或弦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