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热病急症协作组凡因外感邪毒所致的,l以体温高(38.5℃以上),l初起多见恶寒、i口渴、i脉数等为临床主要特征者,l即称高热症。本症见于温病、i伤寒之发病过程中,l相当于西医急性感染性疾病。
病名诊断(一)临床表现特点
1.急性发热,l热势可有波动,l热型各不相同。
2.初起多有恶寒,l伴有口渴和口渴不欲饮,l脉数等症。
(二)发病特点
有感触疫毒、i六淫、i温邪之病史,l并见其他外感之兼证。
1.发病急,l一般在3d以内。
2.病程短,l一般在两周以内。
3.传变迅速。
4.四季可见,l随季节、i地域、i体质的不同各不相同。
5.有一定的传染性。
(三)病因病机特点
1.系外感邪毒内侵。
2.正邪交争,l阴阳失衡,l导致热盛急候。
3.易于伤阴耗气。易致昏谵,l痉厥闭脱(神昏)等危候。
(四)诱发因素
素体亏虚,l饮食失节(不洁),l节令寒暑失常,l疫毒弥漫,l突遇六淫之邪,l皆可诱发外感而致高热。
(五)实验室检查
应根据不同的疾病进行相应的理化检查,l以明确疾病诊断。
证类诊断(一)卫分证
1.风热袭表
主证:i①发热微恶寒;②咽喉赤痛;③脉浮数;④舌边尖红,l苔薄黄。
次证:i①头痛鼻塞;②咳嗽;③口微渴。
2.风寒束表
主证:i①恶寒发热;②脉浮紧;③舌苔薄白。
次证:i①头痛身痛;②鼻塞流清涕;③咳嗽;④口不渴。
3.暑湿在表
主证:i①发热恶寒;②身重脘闷;③舌红苔白腻;④脉濡数。
次证:i①头昏胀痛;②呕恶。
(二)卫气同病
主证:i①高热恶寒;②口渴;③舌红苔薄黄或黄腻。
次证:i①大便秘结;②小便短赤;③脉浮数或洪大。
(三)气分证
1.肺热壅盛
主证:i①壮热;②胸痛;③脓痰或痰中带血;④舌红苔黄:i⑤脉滑数。
次证:i①烦渴;②咳喘。
2.胃热炽盛
主证:i①壮热;②口渴引饮;③脉洪大;④舌苔黄燥。
次证:i①汗出;②口臭;③面赤心烦。
3.腑实热结
主证:i①壮热日晡热甚;②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③舌苔焦燥起芒刺;④脉沉实有力。
次证:i①腹胀满;②烦躁谵语。
4.肝胆湿热
主证:i①寒热往来;②目肤发黄;③胸胁苦满;④舌红苔黄腻;⑤脉弦数。
次证:i①恶心呕吐;②口苦口干;③尿黄。
5.脾胃湿热
主证:i①身热不扬,l汗出热不解;②胸腹胀满;③纳呆;④舌苔黄腻或白厚腻;⑤脉濡数。
次证:i①目肤小便发黄;②嘈杂似饥。
6.大肠湿热
主证:i①发热;②腹痛;③泄或痢下脓血;④舌红苔黄腻。
次证:i①里急后重;②小便短赤;③肛门灼热;④脉滑数。
7.膀胱湿热
主证:i①寒热起伏;②尿频数涩痛,l黄浊短赤;③舌红苔黄腻。
次证:i①小腹拘急引痛;②腰酸痛;③脉滑数。
8.邪郁少阳
主证:i①发热(寒热往来)头痛;②口苦咽干、i目眩;③胁下胀满;④脉弦细。
次证:i①干呕不欲食;②心烦喜呕;③舌红苔黄。
(四)气营(血)两燔
主证:i①壮热口渴;②舌红绛;③斑疹隐隐。
次证:i①烦躁、i神昏谵语;②鼻衄,l吐血等出血见症;脉洪数或细数。
(五)营分证
主证:i①身热夜甚;②心烦甚或神昏谵语;③舌质红绛。
次证:i①斑疹隐隐;②口渴少饮;③脉细数。
(六)血分证
主证:i①身热灼手;②斑疹密布;③鼻衄吐血等出血见症。
次证:i①舌深绛;②神昏谵语或谵妄;③脉细数。
(七)热极生风
主证:i①壮热;②手足抽搐,l颈项强直。
次证:i①神昏谵语;②肢厥;③两目上视,l牙关紧闭。
外感发热,l除以上证候外的证候,l可按六经,l三焦辨证论治。
分期分级(一)分期
早期:i即表证期,l包括风热袭表,l风寒束表,l暑湿在表相当于卫分、i卫气同病阶段。
中期:i多属于表里同病期和里证期,l包括肺热、i胃热、i腑实、i肝胆脾胃大肠膀胱湿热证。
晚期:i多属于里证期,l正气亏虚的危重期,l包括热犯心营,l热盛动血,l热极生风痉厥闭脱等证候。
(二)分级
轻型:i①体温在39.5℃以下;②发病初起,l全身证候轻微;③热虽高,l但病在表;④实验室检查无异常。
中型:i①体温在39.5~39.9℃;②全身证候显著;③实验室检查多见异常。
重型:i①体温在40℃以上;②出现痉厥闭脱危证;③实验室检查显著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