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学会111983年(一)病名诊断标准
1.范围11痹证,l是指人体营卫气血失调,l肌表、i经络遭受风、i寒、i湿、i热之邪侵袭,l气血经络为病邪闭阻而引起经络、i肌肤、i关节、i筋骨疼痛、i麻木、i重着、i屈伸不利或关节肿大、i僵直、i畸形、i肌肉萎缩等为其临床特征的一类疾病。
2.病名诊断依据(略)。
3.痹证的分类及其概念
(1)行痹:i风邪偏胜,l痛无定处。
(2)痛痹:i寒邪偏胜,l疼痛剧烈。
(3)着痹:i湿邪偏胜,l重着酸楚。
(4)热痹:i热邪偏胜,l红肿热痛。
(5)旭痹:i本虚邪实,l脚肿如脱,l脊以代头,l尻以代踵。
(二)证候分类及诊断标准
1.证候诊断条件(略)。
2.证候分类及诊断标准:i证候命名应具有病位、i病因、i病性的特点;依证诊断条件确定证候之主证,l兼证、i舌、i脉。
(1)湿热阻络证候:i肌肉或关节红肿热痛,l有沉重感,l步履艰难,l发热,l口渴不欲饮,l烦闷不安,l溲黄浑;舌质红,l苔黄腻,l脉濡数或滑数。
(2)寒湿阻络证候:i肢体关节剧痛酸困,l或肿胀,l局部畏寒,l皮色不红,l触之不热,l遇寒痛增,l得热痛减;舌体胖,l舌质暗淡舌苔白腻或白滑,l脉象弦紧或弦缓。
(3)寒热错杂证候:i肌肉关节疼痛,l局部触之发热但自觉畏寒,l或触之不热,l但自觉发热,l全身热象不显;舌苔或黄或白或黄白相兼,l脉弦数。
(4)瘀血阻络证候:i肌肉、i关节疼痛剧烈,l多呈刺痛感,l部位固定不移,l痛处拒按,l局部肿胀可有硬结或瘀斑,l或面色暗黧,l肌肤干燥无光泽,l口干不欲饮;舌质紫暗,l有瘀斑,l脉沉细涩。
(5)肝肾两虚证候:i肌肉、i关节疼痛,l局部肿大,l僵硬畸形,l肌肉瘦削,l屈伸不利,l畏寒喜暖,l手足不温,l或骨蒸潮热,l自汗盗汗,l腰膝痿软,l脊以代头,l尻以代踵,l口渴不欲饮或饮不多;舌质或红或淡,l舌苔白或滑或少津,l脉沉细弱或沉细数。
(6)风邪偏胜证候:i关节窜痛以腕、i肘、i膝、i踝等关节处多见,l甚则屈伸不便;恶寒发热,l舌苔薄白或薄腻,l脉多浮缓。
(7)湿邪偏胜证候:i肌肉关节肿痛,l重着酸困,l或肌肤麻木,l痛有定处,l阴雨天加重,l胸腹痞闷;舌苔白腻,l脉濡缓或沉滑。
(8)热邪偏胜证候:i肌肤关节红肿灼热,l疼痛,l痛不可近,l屈伸不利,l遇热则痛剧,l可见红斑皮下硬结,l发热、i口渴喜冷饮、i心烦、i溲黄赤热;舌质红,l舌苔黄而少津黄燥,l脉滑数。
(9)痰湿阻络证候:i关节肿胀,l顽麻疼痛,l或见痰核硬结,l头晕目眩,l首如裹,l胸脘满闷,l泛泛欲恶,l饮食无味,l痰多白黏;舌体胖,l舌质偏暗,l舌苔白滑黏腻,l脉沉弦滑。
(10)营卫不和证候:i肌肉关节疼痛不甚,l恶风,l汗出,l头痛,l项背不舒;舌质淡,l舌质薄白,l脉浮缓。
(11)气阴(血)两虚证候:i肌肉关节酸痛无力,l活动后疼痛加重,l或挛急,l肌肤无泽,l触之微热,l或关节肿大,l变形,l或肌萎着骨,l气短,l困倦,l口干不欲饮,l低热,l午后为著;舌质偏红或有裂纹,l舌苔少或无,l脉沉细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