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111995年肌痹由邪客肌肤经络,l气血失调所致。以对称性肌肉软弱无力、i酸痛或肌肤不仁为主要表现。相当于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
1.诊断依据
(1)以肢体肌肉软弱无力、i肌肉酸痛、i皮肤不仁为特征。初起可急骤出现,l继则手软难握,l臂软难举,l足软难履,l甚则累及咽、i颈项及胸部肌肉。严重者可出现复视、i斜视,l声嘶,l吞咽及呼吸困难。
(2)多见于20~40岁女性,l病前可有外感史,l或关节病及肿瘤史。
(3)四肢近端肌力明显减弱,l肌肉疼痛质硬,l病久可有肌肉萎缩。
(4)急性发病白细胞总数增高,l血沉增快,l血清肌酸磷酸激酶(CPK)常显著增高,l醛缩酶、i乳酸脱氢酶、i谷草、i谷丙转氨酶及蛋白电泳d、iβ球蛋白在活动期增高。
(5)肌电图:i低电位,l短波幅,l多相波;纤颤电位,l阳性棘波,l插入电位延长。
(6)组织病理检查示肌纤维有炎性改变,l肌纤维破碎,l透明变形,l横纹不清,l间质内有水肿和炎性细胞浸润。
2.证候分类
(1)湿热瘀阻:i肌肉关节酸楚,l重着无力,l肌肤不仁或有肿痛,l伴有身热不扬,l皮肤瘙痒,l咽痛,l尿赤便干。舌质红,l苔黄腻,l脉滑数。
(2)阴虚热郁:i肌肉关节酸软乏力,l疼痛,l低热,l烦热口干,l咽痛声嘶,l复视,l形体消瘦,l大便干燥,l小溲短赤。舌红少津,l苔薄黄,l脉细数。
(3)脾虚痰湿:i肌肉疼痛酸楚,l肌肤不仁,l松软无力,l手软难握,l臂软难举,l足软难履,l身倦困重,l面色萎黄,l胃纳减退,l口黏多痰。舌淡,l苔白腻,l脉濡或缓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