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112003年11重庆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于1993年11月在洛阳召开的第五届学术交流会上制定的肝硬化临床诊断、i中医辨证和疗效标准,l自1994年公布后执行了10年,l近年来经过专业委员会专家的多次反复讨论,l现重新修订如下。
(一)概念
肝硬化(hepatic1cirrhosis)是一种常见的由不同病因引起的肝脏慢性、i进行性、i弥漫性病变。其特点是在肝细胞坏死的基础上纤维化,l并代之以肝纤维包绕的异常结节(假小叶),l临床以肝功能损害和门脉高压为主要表现,l晚期常有大量腹水形成。属于中医学“胁痛”、i“积聚”、i“瘕积”、i“臌胀”范畴。
(二)分类
1.西医分类
(1)肝炎后肝硬化。
(2)胆汁瘀积性肝硬化。
(3)酒精性肝硬化。
(4)血吸虫性肝硬化。
(5)心源性肝硬化。
(6)其他原因肝硬化。
2.中医证型
(1)肝气郁结证(含肝胃不和、i肝脾不调)
1)主要证候:i①胁肋胀痛或窜痛。②急躁易怒,l喜太息。③口干口苦,l或咽部有异物感。④脉弦。
2)次要证候:i①纳差或食后胃脘胀满。②便溏。③腹胀。④嗳气。⑤乳房胀痛或结块。⑥舌苔白或薄黄,l舌质红。
3)证型确定:i具备主证2项(第1项必备)加次证2项。
(2)水湿内阻证
1)主要证候:i①腹胀如鼓,l按之坚满或如蛙腹。②胁下痞胀或疼痛。③脘闷纳呆,l恶心欲吐。④舌苔白腻或白滑。
2)次要证候:i①小便短少。②下肢浮肿。③大便溏薄。④脉细弱。3)证型确定:i具备主证2项(笫1项必备)加次证1项。
(3)湿热蕴结证
1)主要证候:i①目肤黄染,l色鲜明。②恶心或呕吐。③口干或口臭。④舌苔黄腻。
2)次要证候:i①脘闷,l纳果,l腹胀。②小便黄赤。③大便秘结或黏滞不畅。④胁肋灼痛。⑤脉弦滑或滑数。
3)证型确定:i具备主症2项加次证2项。
(4)肝肾阴虚证
1)主要证候:i①腰痛或腰酸腿软。②胁肋隐痛,l劳累加重。③眼干涩。④五心烦热或低热。⑤舌红少苔。
2)次要证候:i①耳鸣、i耳聋。②头晕、i眼花。③大便干结。④小便短赤。⑤口干咽燥。⑥脉细或细数。
3)证型确定:i具备主证3项,l或主证2项加次证2项。
(5)脾肾阳虚证
1)主要证候:i①腹部胀满,l人暮较甚。②脘闷纳呆。③阳痿早泄。④神疲怯寒。⑤下肢水肿。
2)次要证候:i①小便清长或夜尿频数。②大便稀薄。③面色萎黄或苍白。④舌质淡胖,l苔润。⑤脉沉细或迟。
3)证型确定:i具备主证3项加次证1项,l或主证2项加次证2项。
(6)瘀血阻络证
1)主要证候:i①胁痛如刺,l痛处不够。②腹大坚满,l按之不陷而硬。③腹壁青筋暴露。④肋下积块(肝或脾肿大)。⑤舌质紫暗,l或瘀斑、i瘀点。⑥唇色紫褐。
2)次要证候:i①面色黧黑或晦黯。②头、i项、i胸腹红点赤缕。③大便色黑。④脉细涩或芤。⑤舌下静脉怒张。
3)证型确定:i具备主证2项加次证l项。
(三)诊断标准
1.诊断依据
(1)主要指征
1)内镜或食管吞钡X线检查可见食管胃底静脉曲张。
2)B超提示肝回声明显增强、i不均、i光点粗大;或肝表面欠光滑,l凹凸不平或呈锯齿状;或门静脉直径≥1.4cm;或脾脏增大,l脾静脉直径≥1.0cm。
3)腹水,l伴腹壁静脉怒张。
4)CT显示肝外缘结节状隆起,l肝裂扩大,l尾叶/右叶比较>0.05,l脾大。
5)腹腔镜或肝穿刺活组织检查诊为肝硬化。
以上除(5)外,l其他任一项结合部分次要指征,l可以确诊。
(2)次要指征
1)化验:i一般肝功能异常(血清白蛋白含量下降,lA/G倒置,l血清胆红素升高,l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等),l或血清透明质酸(HA)、iⅣ型胶原(IV-C)、iⅢ型前胶原肽(PⅢP)、i层黏连蛋白(LN)增高。
2)体征:i肝病面容(脸色晦黯无华),l可见多个蜘蛛痣、i肝掌、i黄疸、i下肢水肿、i肝脏质地偏硬、i脾大、i男性乳房发育。
以上所列化验指标及体征不必悉备。
2.病因诊断依据11(1)肝炎后肝硬化需有HBV-M(任何一项)或HCV-M(任何一项)阳性,l或有明确重症肝炎病史。(2)酒精性肝硬化需有长期大量嗜酒史(80g/d,l10年以上)。(3)血吸虫性肝纤维化需有慢性血吸虫病史。(4)其他病因引起的肝硬化需有相应的病史及诊断,l如长期右心衰或下腔静脉阻塞,l长期使用损肝药物,l自身免疫性疾病,l代谢障碍性疾病等。
3.分期、i分级判断依据
(1)分期:i分代偿期和失代偿期。凡具有较明显的肝功能损害(血浆白蛋白降低、i直接胆红素升高、i凝血酶原时间延长等)及门脉高压表现(脾肿大、i脾功能亢进、i腹水等)者,l可定为失代偿期。
(2)分级:i按Child(Child-pugh)评分分级,l见下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