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111995年疟疾是由感受疟邪所致的传染病。以寒战壮热、i汗后热退,l休作有时为主证。据休作时间分每日疟、i间日疟、i三阴疟;据证候分温疟、i瘅疟、i牝疟、i疫疟等。
1.诊断依据
(1)发作时寒战,l高热,l汗出热退,l每日或隔日而作,l或3天一次。伴有头痛身楚,l恶心呕吐,l发作后口唇出现疱疹等症,l或者但寒不热,l或但热不寒,l寒热不清。
(2)疫疟重症可出现持续高热,l颈项强直,l抽搐,l昏迷等症,l相当于恶性疟。
(3)多发于夏秋季节和流行地区,l或有输血史。反复发作后可出现贫血和脾脏肿大。
(4)寒战时,l末稍血液涂片或骨髓片可找到疟原虫。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l病久红细胞及血红蛋白降低。
2.证候分类
(1)邪郁少阳:i寒战壮热,l汗出热退,l休作有时。伴有头痛面赤,l恶心呕吐,l口苦。舌苔薄白或黄腻,l脉弦或弦数。
(2)暑热内郁:i热多寒少,l或但热不寒。汗出不畅,l头痛,l骨节酸楚,l口渴引饮。舌质红,l苔黄,l脉弦数。
(3)暑湿内蕴:i寒多热少,l或但寒不热。头痛身楚,l口不渴,l胸胁满闷,l神倦乏力。舌苔白滑或白腻,l脉弦紧。
(4)疫毒侵袭:i发病急,l病情重,l热型不一。若热甚寒微,l或壮热不寒,l头痛面赤,l烦渴饮冷,l甚则神昏谵语,l痉厥,l舌红绛苔黑垢,l脉洪数者为热瘴。若寒甚热微,l或寒战无热,l渴不欲饮,l或呕吐泄泻,l或神昏不语,l舌苔白腻,l脉弦者为冷瘴。
(5)正虚邪恋:i遇劳即发,l反复发作,l寒热不清。胁下痞块,l神倦乏力,l面黄肌瘦,l懒言气短,l自汗心悸。舌淡、i苔少,l脉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