朊毒体病

朊毒体病(Prion1diseases)曾被称为传染性海绵状脑病(Transmissible1spongiform1encephalopathy,lFSE)。由朊毒体(Prion1protein,lPrP)引起的一组具有致死性及传染性和以家族性人类中枢神经系统慢性退行性病变为特征的疾患。病理特点是病变的脑组织呈海绵状空泡、i淀粉样斑块、i神经细胞丢失伴星状胶质细胞增生,l但极少伴有炎症反应。临床主要表现为痴呆、i共济失调、i震颤等症状;潜伏期长,l可达数年,l最长达30年以上;发病率低,l但预后不良。目前已知的由Prion蛋白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约30多种,l统称为朊毒体病。包括:i克雅病(Creutzfeldt-Jakob1disease,lCJD)、i杰茨曼-斯脱司勒-史茵克综合征(Gerstmann-Straussler-Scheinker1syndrome,lGSS)、i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症(Fatal1familial1insomnia,lFFI)及库鲁(Kuru)病、i羊瘙痒症(scrapie)、i传染性貂脑病(mink1en1cephalopathy)、i大耳鹿慢性消耗病(Chronic1wasting1disease1of1mule1deer,lCWD)、i牛海绵状脑病(Bovine1spongiform1encephalopathy,lBSE)等。

(一)疾病概述

【病原学】

1982年,l美国神经病学家Prusiner等正式提出此组疾患的病原体可能是一种传染性蛋白质粒子(Protein1aceous1infectious1particles),l并组建“Prion”一词(取“Protein"与“infection”两词首尾几个字母),l称这种蛋白质为“Prion1protein”,l简称“PrP”。1997年,lPrusiner由此荣获诺贝尔医学生理奖。

大量研究表明,lPrP是一种缺乏核酸却能不停复制和沉淀,l又有传染性和极强抵抗力的疏水性糖蛋白,l其本质是正常宿主细胞基因编码、i构象异常的蛋白质。PrPSC的理化性质极其稳定,l能在外环境中长期存活,l并保持其传染性。

【流行病学】

1.传染源朊毒体既有传染性,l也有遗传性。研究结果认为,l医源性CJD的传播率最高(100%),l库鲁病次之(95%),l散发性CJD也较高(90%),l大多数家族性疾患的传播率较低(68%)。现认为传染源是受朊毒体感染的动物和人。

2.传播途径最可能是食人感染动物的肉类或加工物经消化道传播;医源性传播已被证实,l如器官移植、i利用人尸体制备的生长激素和促性腺激素、i颅脑手术器械等;BSE可以通过怀孕母牛的胎盘垂直传播给子代。不排除在处理感染动物和人尸体过程中经破损的皮肤而感染的可能性。能否通过输血和血制品传播有待进一步研究。

3.易感性11人群普遍易感,l尤其是含有PRNP基因的个体。

【发病机制】

朊毒体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临床表现】

朊毒体病潜伏期长,l短的数月至数年,l长的可达10多年甚至达30多年。感染无季节性。目前已知的人类主要的朊毒体病有:i

1.CJD是最常见的人类朊毒体病,l除部分医源性感染病例外,l平均发病年龄59~62岁,l无性别差异。CJD可分为传染型、i散发型和遗传型。遗传型占10%~15%,l属家族性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传染型仅见于医源性传播引起。大部分病例病因未明,l呈散发性分布。典型临床表现为先出现智力减退、i痴呆,l后出现共济失调常伴发肌阵挛,l病情呈迅速渐进性进展。晚期常出现木僵状态及昏迷,l易合并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多数在发病后7~9个月内死亡。

2.1Kuru病 又称震颤病,l是最早被详细研究的人类朊毒体病。在巴布亚新几内亚东部高原部落土著人群有以摄食死者脑组织作为祭奠仪式的习俗使该病曾在当地呈地方性流行,l但1958年停止这一习俗后,l则再无新病例出现。本病起病缓慢,l多见于妇女和儿童,l潜伏期平均7.5年,l最长达30多年。典型临床表现是先出现小脑性共济失调、i意向性震颤、i不自主运动,l后出现智力减退、i痴呆,l病情呈迅速渐进性进展。晚期常并发褥疮和肺部感染。多数在发病后3个月~2年内死亡。

3.GSS 是一种极为罕见的人类朊毒体病,l绝大多数为家族性,l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平均发病年龄为43~48岁。典型临床表现是小脑受损明显,l患者有共济失调、i蹒跚步态、i构音困难及眼球震颤等。一般无肌阵挛.痴呆通常出现较晚亦较轻。平均病程5年。

4.1FFI 亦是一种家族性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人类朊毒体病。大多在中、i老年(35~61岁)发病。典型临床表现包括进行性加重的失眠和自主神经系统紊乱如多汗症、i过高热、i心动过速_及高血压等,l伴有共济失调、i肌阵挛、i肌痉挛性强直、i生理性反射亢进及构音困难,l少见明显的痴呆,l常有内分泌功能紊乱。平均病程13个月。

(二)检验诊断

【一般检查】

血液检查无特异性改变。脑脊液常规检查无特殊变化,l约10%患者淋巴细胞、i25%左右患者蛋白质轻度增高。

【蛋白检查】

1.在CJD患者的脑脊液中发现127、i128、i130和131等4种异常蛋白质。130及131可出现在所有CJD患者及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患者的脑脊液中,l其氨基酸序列与脑组织中的蛋白质14-3-3相同。对CJD诊断具有诊断价值的是测定脑脊液中的14-3-3蛋白,l分子量为30kDa,l是人体内的正常神经蛋白。诊断的特异性为80%,l敏感性为96%,l特别是对近期无脑梗死而进行性痴呆的患者,l特异性可达99%。在脑电图中未出现周期性同步放电的患者中有重要意义。目前尚不清楚该蛋白在致病过程中的作用,l可能是在CJD时,l脑组织中大量神经元被破坏,l可导致该蛋白渗人脑脊液中。127和128也见于多发性硬化、i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i精神分裂症、i帕金森病、i吉兰巴雷综合征和白塞综合征;在脑脊液中含量较低,l测定技术复杂。

2.血清S100蛋白测定S100蛋白主要存在于胶质细胞中的酸性钙结合蛋白。在DJD患者随病情发展进行性增高,l对无症状的BSE具有初步诊断价值。蛛网膜下腔出血、i脑卒中、i脑缺氧、i脑膜炎和多发性硬化患者也可呈一过性增高,l需要通过脑脊液检查及CT扫描检查加以鉴别。

(三)诊断建议

临床工作中如遇到患者有渐进性进展的痴呆、i共济失调、i震颤和功能障碍等临床表现时,l可先行脑电图、i颅脑CT、iMRI,l脑脊液常规检查,l初步排除脑梗死、i脑肿瘤、i多发性硬化、i精神分裂症、i帕金森病等,l特别强调的是要与阿耳茨海默病(Alzheimer1disease)的鉴别。临床诊断要着重进行流行病学资料的调查,l如:i食入可疑感染动物的肉类或加工物,l或有器官移植、i利用人尸体制备的生长激素和促性腺激素、i颅脑手术,l或有家族史等。结合脑电图检查有周期性尖锐复合渡,l或脑脊液中脑蛋白检测,l有助该病的诊断。确诊需依赖脑组织的病理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