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脑膜炎和脑炎: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1encephalitis1B)即日本脑炎,l简称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Encephalitis1B1virus)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经蚊媒传播,l流行于夏秋季。多发生于儿童,l临床上以高热、i意识障碍、i惊厥、i呼吸衰竭及脑膜刺激征为特征。

(一)疾病概况

【病原学】

乙型脑炎病毒属于黄病毒科,l单股正链RNA病毒。病毒核心部分有核心蛋白C和RNA组成,l外膜部分中有糖基化蛋白E和非糖基化蛋白M,l向表面突起,l具有血凝素活性。E蛋白是病毒主要抗原成分,l它具有特异性的中和及血凝功能抗原的决定簇,lM和C蛋白虽然也有抗原性,l但在致病机制方面所起的作用不大。乙脑病毒为嗜神经病毒,l在胞质内繁殖。乙脑病毒可感染多种动物。

【流行病学】

1.传染源 乙脑是一种人兽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处在病毒血症期的动物和人都可成为本病的传染源。主要传染源是动物,l其中以猪最为重要。人群流行乙脑前1~2月常先有猪乙脑病毒感染的高峰。人不是主要传染源。

2.传播途径 蚊虫是乙脑的主要传播媒介。三带喙库蚊是同种蚊科中传播乙脑病毒最强的蚊种。蚊虫还是其长期储存宿主。

3.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l但多数为隐性感染。病后有稳定的免疫力。

4.流行特征 主要流行于亚洲东部的热带、i亚热带和温带地区。以儿童最多。在热带地区本病全年均可发生,l亚热带和温带地区则以7、i8、i9月为高峰。

【发病机制】

当人体被带病毒的蚊虫叮咬后,l经局部繁殖形成病毒血症,l侵入血管内膜及各靶器官,l如中枢神经系统、i肝、i心、i肺、i肾等引起全身性病变。病毒通过血脑屏障侵入中枢神经系统,l引起脑实质变化。感染病毒后发病与否主要取决于人体的免疫力及其他防御功能,l如血脑屏障是否健全等;病毒的数量及毒力对发病也起一定作用,l且与临床病情的轻重有密切关系。

【临床表现】

潜伏期4~21天,l通常为10~14天。典型乙脑患者的病程可分四个阶段:i

1.初期 病程第1~3天即病毒血症期。一般无明显前驱症状。起病急,l突发持续高热、i头痛、i精神萎靡、i轻度嗜睡。婴幼儿可出现腹泻,l幼儿在高热时常伴有惊厥与抽搐。

2.极期 病程第3~10天。本期全身毒血症状持续加重,l出现脑部损害症状。

(1)高热:i体温持续升高达40℃以上,l一般持续7~10天。

(2)意识障碍:i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l如嗜睡、i谵妄、i昏迷。持续时间大多一周左右,l重者持续一月以上。

(3)惊厥:i发生率40%~60%,l重者惊厥反复发作,l甚至肢体强直性痉挛,l昏迷程度加深。

(4)呼吸衰竭:i是乙脑最为严重的症状,l也是重要的死亡原因。主要是中枢性的呼吸衰竭,l可由呼吸中枢损害、i脑水肿、i脑疝、i低钠性脑病等原因引起。

高热、i抽搐及呼吸衰竭是乙脑急性期的“三联症”,l常互为因果,l相互影响,l加重病情。

(5)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3.恢复期 极期过后体温在2~5天降至正常,l意识开始好转,l症状体征逐渐改善而消失。

4.后遗症期 后遗症与乙脑病变轻重有密切关系。后遗症主要有癫痫、i痴呆、i失语及肢体瘫痪等。

(二)检验诊断

常用的诊断方法是病毒分离鉴定、i血凝抑制试验、i补体结合试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适用于可疑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标本的快速检测和病毒分离株的初步鉴定。由于补体结合抗体一般在病后2~3周出现,l5~6周达高峰,l并可维持1年以上,l故补体结合试验可适用于流行性乙型脑炎的较早期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

【一般检查】

1.外周血检查 多数有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升高,l一般在(10.O~30.0)×109/L,l分类以中性粒细胞为主,l可达80%以上,l核左移,l嗜酸粒细胞可减少。

2.脑脊液检查 外观无色透明或微混,l压力增高,l白细胞轻度增加,l多为(0.05~5.0)×109/L,l早期中性粒细胞占多数,l以后则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质轻度增高,l糖及氯化物正常。

【病原学检查】

发病早期留取血清或脑脊液用以分离病毒,l但阳性率较低。可作回顾性诊断。

1.样品的采取和运送在流行的早期和发病的早期(即病毒血症阶段),l无菌采取血液或脑脊液。死亡后3小时内(越早越好)采取脑组织数小块放于灭菌玻璃瓶。不能立即检查者,l应放-25~-30℃冰箱,l或加50%甘油生理盐水,l4℃保存送检。

2.样本的处理血液应分离出血清或血浆,l脑脊液可直接应用。脑组织研磨成糊状,l加人0.5%水解乳蛋白Hanks液,l制成10%悬液,l31000转/min离心301min,l取上清液,l加入青霉素500IU/ml和链霉素500pg/ml,l即为可以接种的样本。怀疑有污染的样品,l也可用0.45/um微孔滤膜过滤除菌处理。

3.动物接种分离取6~8g小鼠10只(或3~5日龄乳鼠一窝),l脑内接种经处理的标本,l观察2~4天。如对照鼠正常,l而接种标本的小鼠表现松毛、i弓背、i震颤、i绕圈、i后肢麻痹、i继而死亡者,l则解剖取鼠脑组织制成接种样本,l再接种小鼠。连续2代接种小鼠均有发病致死者,l而且未检出细菌时,l可确定有病毒感染。继续传代并作鉴定,l用冰冻干燥法保存。接种小鼠经7~14天观察无发病时,l则解剖其中2只小鼠,l取脑组织制成样本传代,l再观察2周如仍无发病死亡,l即按未分

离出病毒报告。

4.组织培养法 取制成的样本,l接种鸡胚细胞、i仓鼠肾单层细胞或Vero、iBHK21或C6/36传代细胞,l每份样本至少接种10管(或瓶),l放37℃培养7~10天。第2天开始,l每天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病变。若细胞对照管正常,l而接种样本管细胞出现细胞萎缩、i脱落形成空斑等病变时,l立即将培养瓶中的培养液移种新的细胞单层,l如出现相类似的病变,l即可收获,l放-25~-30℃冰箱保存待检。如盲传3代均无细胞病变,l则报告未分离出病毒。

5.鸡胚培养法 取制成的样品,l接种于6~8天龄鸡胚卵黄囊内,l每胚接种0.5ml,l每份样品至少接种4胚,l同时设对照鸡胚2个。置37℃培养4天,l48小时后对照鸡胚正常,l而接种样品鸡胚死亡或4天后未死亡的鸡胚,l则取出鸡胚磨碎,l用碱性肉汤制成10%悬液,l31000转/分钟离心30分钟,l取上清液接种小鼠,l如小鼠发现死亡时,l解剖取脑组织,l冰冻保存待检。如鸡胚培养3代均正常,l则报告未分离出病毒。

6.病毒的鉴定 经小鼠、i鸡胚或组织培养法分离获得能稳定传代的病原,l经除菌过滤仍保留其增殖和致病特性,l即可以认为已分离到病毒。将待检病毒制备抗原,l用血凝抑制试验、i补体结合试验作初步鉴定,l确定病毒的种属。用小鼠中和试验最后鉴定。

【免疫学检查】

采用补体结合试验、i血凝抑制试验或中和试验可检测患者血清或脑脊液中的病毒抗体。取患者发病早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l如抗体滴度呈4倍增高有诊断意义。如同时检测双份脑脊液中的抗体滴度,l动态比较同期脑脊液/血清抗体之比值,l可提高诊断的正确率。

1.血凝抑制试验 双份血清滴度增长4倍以上可确诊;单份血清抗体滴度1:i100为可疑,l1:i320可作诊断、i1:i640可确诊。可测定IgM抗体及IgG抗体,l敏感性高,l但试验要求严格.偶见假阳性反应。

2.巯基乙醇耐性试验 患者血清标本在巯基乙醇处理前、i后分别作血凝抑制试验,l如处理后血凝抑制抗体滴度下降1/2~3/4,l表示特异性IgM已被巯基乙醇裂解,l即为试验阳性。发病第4~8天即呈阳性,l由于单份血清即有辅助诊断价值,l故可对乙脑进行早期诊断。

3.补体结合试验 特异性较高,l但其阳性大都出现在第4~7周,l双份血清抗体滴度有4倍或以上的增长即可诊断。

4.中和试验 病后1周出现中和抗体,l滴度增长4倍以上可确诊,l早期为IgM,l后期为IgG。此法特异性及敏感性均较高,l抗体持续终生。一般用于流行病学调查。

5.免疫荧光试验 留取患者第1~2病日血液或发热第2~4天的脑脊液及发热期间的脑脊液,l均可采用本法检测乙脑病毒抗原,l有早期诊断价值。

6.ELISA 一般用于测定血清中的乙脑抗体,l比较灵敏、i特异。检测血清的病毒特异性IgM抗体,l有助于早期诊断;如乙型脑炎IgM抗体于病后第4天即可检测出。

【核酸检测】

用核酸探针技术可检测感染细胞和组织中的乙脑病毒RNA,l还可检测乙脑病毒PCR扩增产物。故可用于乙脑病毒的快速检测。PCR同样可快速检测乙脑病毒。

(三)诊断建议

诊断主要根据①流行病学资料:i可作为诊断参考,l有明显的季节性,l主要在7~9月份,l患者多为儿童及青少年;②临床特点:i突然起病,l高热、i头痛、i呕吐、i意识障碍、i抽搐等症状为主,l而脑膜刺激征较轻;③实验室检查:i周围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均增高;脑脊液细胞数轻度增加,l压力和蛋白质增高,l结合血清和脑脊液中特异性IgM抗体和抗原测定可作出诊断。

需与乙脑鉴别的疾病有:i中毒性菌痢、i化脓性脑膜炎、i结核性脑膜炎、i其他病毒性脑炎脑膜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