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红热(Scarlet1fever)为产红疹毒素A群β型溶血性链球菌(Group1A-β1hemolytic1streptococcus)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病。其临床特征为发热、i咽峡炎、i草莓舌、i全身弥漫性红疹、i疹后脱皮,l少数患者于病后1~5周出现变态反应性风湿病及急性肾小球肾炎。
(一)疾病概况
【病原学】
A群β型溶血性链球菌又称化脓性链球菌,l呈链状排列的革兰阳性球菌。无芽胞,l无鞭毛,l在有血或血清的培养基中生长良好。按其细胞壁上所含多糖抗原的不同,l分为18个组,l80多种血清型。任何一种血清型,l只要能产生足够的红疹毒素,l都可引起猩红热。A群链球菌大多数可产生与其致病力有关的毒素和酶类,l主要包括:i红疹毒素、i溶血素O和S、i透明质酸酶、i链激酶、i链道酶等。
【流行病学】
猩红热在我国北方较南方多见,l多见于冬春季节。
1.传染源 患者和带菌者。正常人的鼻咽部、i皮肤可带菌。猩红热患者自发病前24小时至疾病高峰时期的传染性最强,l脱皮时期的皮屑无传染性。
2.传播途径11主要经空气飞沫传播。偶尔可通过污染的牛奶或其他食物传播。个别情况下,l病菌可由皮肤伤口或产妇产道侵人,l而引起“外科猩红热”或“产科猩红热”。
3.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以儿童为主,l多发年龄为5~12岁。
【发病机制】
化脓性链球菌感染后引起3种病变:i①感染性病变:i细菌侵入咽部后,l引起咽炎和扁桃体炎,l或扁桃体周围脓肿、i鼻窦炎、i中耳炎、i乳突炎、i颈部淋巴结炎、i蜂窝织炎等,l少数重症患者细菌可侵入血流,l出现败血症及迁徙性化脓病灶;②中毒性病变:i链球菌产生的红疹毒素自局部进人血循环后,l引起发热、i头痛、i皮疹等全身中毒症状;③变态反应性病变:i部分患者在病期第2~3周时出现心、i肾、i滑膜组织等处的非化脓性炎症,l如风湿病、i肾小球肾炎等。
【临床表现】
潜伏期1~7天,l一般2~5天。主要表现为发热、i咽痛、i弥漫性红疹及恢复期脱皮。典型经过可分为3期:i
1.前驱期 起病急,l畏寒、i高热,l全身不适伴咳嗽、i咽痛,l扁桃体红肿,l扁桃体腺窝处可有点片状脓性分泌物,l甚至可形成大片伪膜,l但较松软易拭去。软腭充血水肿,l并可有米粒大的红色斑疹或出血点,l即黏膜内疹。
2.出疹期 多数自起病第24~36小时出现,l典型的皮疹为在全身皮肤充血发红的基础上散布着针帽大小、i密集而均匀的点状充血性红疹,l严重者可有出血疹。患者常感瘙痒。可见“帕氏线”(pastia1lines)和“口周苍白圈”。病初可见“草莓舌”,l2~3天后可见“杨莓舌”。皮疹一般在48小时内达到高峰,l2~4天可完全消失。重症者可持续5~7天甚至更久。
3.脱皮期 退疹后一周内开始脱皮,l脱皮部位的先后顺序与出疹的顺序一致。脱皮的程度与皮疹轻重程度有关。持续2~4周。
(二)检验诊断
【一般检查】
在猩红热早期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增加,l可达14×109/L,l在1周左右应恢复正常。如果持续增高应怀疑有并发症(如中耳炎等)的发生。当有其他部位共同感染时通常可升高至(20~30)×109/L。在恢复期嗜酸性粒细胞增加,l可达5%~10%。尿液中会短时出现清蛋白、i红细胞或管型,l但无后遗症。
【病原学检查】
1.咽拭子直接检查取2支棉拭子采取咽喉部分泌物。1支直接测定A群链球菌抗原,l阳性结果表示链球菌咽炎或链球菌携带者,l特异性>97%,l敏感性为64%~100%。阴性结果时,l需将另1支拭子进行细菌分离培养。
2.细菌学培养 在抗生素使用前采取咽拭子、i伤口分泌物等标本作细菌学培养。将标本划线接种血琼脂平板进行分离培养。观察菌落形态及溶血现象,l形成灰白色、i透明或不透明、i表面光滑、i有乳光、i直径0.5~0.75mm,l圆形突起的小菌落,l菌落周围形成2~4mm宽、i界限分明、i完全透明的溶血环。进一步涂片行革兰染色,l证实为革兰阳性球菌,l呈圆形或卵圆形,l直径0.5~1.0μm,l链状排列,l长短不一。分纯后进一步鉴定。A群链球菌95%以上菌株对杆菌肽(每纸片含0.04U)敏感,l即抑菌环在10mm以上。血液细菌学培养可能会出现阳性结果。
血清学分群鉴定目前临床实验室较普遍应用的是商品化试剂盒。试验的原理是用亚硝酸抽提待鉴定链球菌群特异性抗原,l然后与包被在乳胶颗粒上的各群特异性抗体反应,l出现凝集者为阳性。
【血清学检查】
人体感染A群链球菌后,l血清中可出现多种抗体。可以测定A群化脓性链球菌的溶血素O、i透明质酸酶、iDNA酶B、i链激酶等抗体。抗M蛋白抗体于感染数周至数月内可在患者血清中测出,l可以表明机体曾受到过感染,l但不能表明现症感染。对链球菌感染后引起的风湿热、i肾小球肾炎的诊断和观察有帮助。
【核酸检测】
采用核酸探针技术直接测定标本中的链球菌特异性核酸的方法已建立,l但检出的核酸与疾病之间的关系,l需进一步确认。
(三)诊断建议
根据流行病学资料和典型临床表现,l如骤起发热、i咽峡炎、i典型的皮疹、i口周苍白、i杨莓舌、i帕氏线、i恢复期脱皮等特点可以作出临床诊断;咽拭子或脓液中直接检查有链球菌抗原或培养分离到A群链球菌可确诊。血清学检查对本病意义不大。
猩红热主要需与以下疾病进行鉴别:i①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i有些金黄色葡萄球菌亦能产生红疹毒素,l可以引起猩红热样的皮疹。鉴别主要靠细菌培养;②麻疹:i病初有明显的上呼吸道卡他症状,l第3~4病日出疹,l疹型与猩红热不同,l疹间皮肤正常。口腔黏膜斑及白细胞计数不增高为重要区别;③风疹:i起病第1天即出皮疹。皮疹类似猩红热,l但无弥漫性皮肤潮红。遐疹时无脱屑。耳后及枕下淋巴结常肿大。风疹病毒特异性抗体效价上升等有助于诊断;④药疹:i有用药史。皮疹多形性,l分布不均匀,l出疹顺序由躯干到四肢,l全身症状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