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食物中毒:胃肠型食物中毒

胃肠型食物中毒可由多种细菌通过不同的致病机制所引起的急性胃肠道感染。发病率高,l病死率较低、i恢复快、i预后良好,l但年长、i体弱者如抢救不及时可造成死亡。临床上以急性胃肠炎如恶心、i呕吐、i腹痛、i腹泻为主要表现。

(一)疾病概况

【病原学】

常见的有以下细菌:i

1.非伤寒沙门菌 是最常见的引起食物中毒的细菌之一。其中以鼠伤寒沙门菌(S.typhimurium)、i猪霍乱沙门菌(S.cholerasuis)和肠炎沙门菌(S.enteritidis)常见,l分别属于肠杆菌科沙门菌属B群、iC群和D群。该菌能侵袭肠牯膜上皮细胞使人发病。人进食被污染的水、i食物或使用被污染的餐具后感染此菌。

2.金黄色葡萄球菌是食物中毒常见的病原菌之一。在肉类食物中30℃经1小时后即可产生耐热性很强的肠毒素,l即使食物于食前煮沸加热100℃130分钟也未能破坏,l此时虽细菌已死亡,l但仍有可能中毒。人畜化脓性感染灶常成为污染源。

3.副溶血性弧菌 近年来发病率有增多趋势,l约占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第三位。又称嗜盐菌。对酸敏感,l对热的抵抗力亦较弱。致病菌株能溶解人及家兔红细胞,l称为“神奈川现

象”(Kanagawa1phenomenon,lKP)阳性。常见的污染食物是海产品,l其次为咸菜及其他腌制品。该菌进入人体内繁殖并产生毒素使人发病。

4.大肠埃希菌引起腹泻的大肠埃希菌分为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PEC)、i产肠毒素大肠埃希菌(ETEC)、i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IEC)、i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和肠聚集性大肠埃希菌(EAEC)等。其中EHEC1O157:H7可产生大量的Ve-ro毒素(VT),l也称作类志贺样素(SLT),l是EHEC的主要致病因子。牛是主要的贮存宿主,l牛肉及其加工品是主要的污染食物。

5.其他 如变形杆菌、i弯曲菌、i蜡样芽胞杆菌和气单胞菌、i非霍乱弧菌、i耶尔森菌等都可引起食物中毒。

【流行病学】

常见于夏秋季节,l有进食不洁食物史。

1.传染源 被致病菌感染的动物或人是传染源。

2.传播途径 通过进食被细菌或细菌毒素污染的食物而引起,l苍蝇、i蟑螂常是细菌污染食物的媒介。

3.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l可重复感染。

【发病机制】

胃肠型食物中毒发病机制很复杂,l不同的细菌通过不同的致病机制所引起,l常见的发病机制有以下几种:i①肠毒素性损害(毒素型);②侵袭性损害(侵袭型);③感染性损害(感染型)。

患者是否发病及病情的轻重取决于细菌与毒素污染程度、i摄人量和人体的抵抗力。

【临床表现】

潜伏期短,l短则1~3小时,l长的不超过72小时。一般毒素型潜伏期最短,l侵袭型则较长。临床上起病急,l病程短,l约2~3天。主要表现为急性胃肠炎的症状,l可有发热等全身症状。毒素型者呕吐严重,l但无发热。副溶血性弧菌感染者腹痛明显。大便性状因感染不同细菌而异,l可为稀便、i水样便、i血水样便或粘液脓血便。儿童感染大肠埃希菌O157:iH7可并发溶血尿毒综合征。变形杆菌感染者可有皮肤潮红、i荨麻疹等过敏症状。吐泻严重者,l可出现脱水、i酸中毒、i休克等。

(二)检验诊断

【一般检查】

大多数患者为急性发病,l常规外周血液检查一般正常。大便性状因感染不同细菌,l可为稀便、i水样便、i血水样便或粘液脓血便。粪便标本镜检可见白细胞。粪便标本直接涂片细菌学检查对诊断无意义。溶血尿毒综合征时可出现溶血性贫血、i血红蛋白尿、i血小板减少以及肾功能衰竭等表现。

【病原学检查】

1.以腹痛腹泻为主要症状的患者,l应考虑可能是非伤寒沙门菌、i大肠埃希菌、i变形杆菌、i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等病原菌所致;如有进食海产品史,l则应考虑气单胞菌、i副溶血性弧菌或非霍乱弧菌所致。有溶血-尿毒综合征时应高度怀疑EHEC的感染。

(1)非伤寒沙门菌检查:i取患者的粪便或呕吐物、i可疑食物作细菌学检验。将标本接种在对沙门菌有强选择性的SS培养基或中度选择性麦康凯培养基平板上。挑选可疑菌落(SS平板上透明或不透明、i无色或中心黑色的菌落;麦康凯平板上较小、i无色透明的菌落),l进行生化和血清凝集试验进一步鉴定到属和种。

(2)大肠埃希菌:iEHEC引起严重的溶血-尿毒综合征;ETEC引起的腹泻症状多数为水样、i粘液样或血水样便。确诊有赖于粪便细菌学培养及大肠埃希菌的血清学分型,l或采用DNA探针技术检测各相关的致腹泻大肠埃希菌菌株或其质粒特异性的核苷酸系列。

现有一些商品化试验剂盒可用于LT和ST的检测。

(3)变形杆菌:i粪便和可疑食物(磨碎后)接种SS或MAC琼脂平板,l35℃孵育18~24小时后可挑选可疑菌落(在肠道选择鉴别培养基上乳糖不发酵,l在SS琼脂上产硫化氢者有黑色中心)。将可疑菌落进一步鉴定到属和种。同时需要进行菌落计数。

(4)耶尔森菌:i引起人类肠道感染的主要是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l由于可以在4℃繁殖,l常通过冷藏食物传播感染。

检测标本主要为粪便及食物,l也可取血液、i尿液等。须采用冷增菌法。粪便标本可接种5~7m111/15M1PBS(pH7.4~7.8)中,l如食物需磨碎后加10倍量5M/L1PBS,l4℃增菌,l于7、i14、i21天取冷增菌培养物接种在MAC、iNYE或CIN培养基上,l25℃培养24~48小时取乳糖不发酵株进一步鉴定。

Hill等研制出针对耶尔森菌侵袭性质粒有关的DNA探针。近年来,l有人人工合成了一个24bp的寡核苷酸探针。他是针对侵袭性质粒DNA中一部分的探针,l用他检测各种食品中耶尔森菌,l尽管无法区分无毒菌株且检测限量不理想,l但能检测出101000~1001000个细菌/克样品。1989年Feng1P等研制针对由染色体编码的耶尔森菌侵袭性基因的DNA探针。

(5)副溶血性弧菌:i用于细菌学检验的标本主要是患者的粪便、i肛拭子和可疑食物。该菌对干燥敏感,l如不能及时送检,l应将标本置于碱性蛋白胨水或卡布运送培养基内。将标本接种于含1%NaC1的碱性蛋白胨水或4%NaC1的蛋白胨水中,l35℃培养6~8小时,l挑取表面生长物或菌膜进一步分离培养。用DNA探针检测副溶血性弧茵中溶血基因的报导很多。国外对DNA探针和单克隆抗体法在检测鞭毛抗原方面作了比较.结果发现DNA探针法阳性检出率较高。近年来用PCR扩增DNA片段,l再做探针检测,l能检出新鲜龙虾仁中的弧菌,l检测敏感性为10个细菌/克。

(6)气单胞菌和邻单胞菌:i取患者粪便或肛拭子标本接种碱性蛋白胨水进行增菌,l初次分离常用MAC平板和加确10U/ml氨苄西林的血琼脂平板,l也可用Hektoen1enteric和cefxulodinirpasan-novobiocin(CIN)琼脂平板分离。SS平板和TCBS平板不适合用于气单胞菌和邻单胞菌的分离。通过生化反应可对本菌作出鉴定。

(7)非霍乱弧菌:i参见霍乱一节。

2.以呕吐腹痛为主要表现的食物中毒主要由金黄色葡萄球菌、i蜡样芽胞杆菌等污染食物产生毒素所引起。

(1)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测:i取剩余的食物、i患者的粪便或呕吐物接种在选择性平板上,l如甘露醇高盐平板、i哥伦比亚多粘菌素奈啶酸平板等,l检测到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诊断价值。最近,lGeneTark推出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探针,l能半定量样品中的葡萄球菌。探针检测的基因序列是23s1rRNA。敏感性100%,l假阳性率为9.3%,l人工污染样品中没有假阳性结果发生。

被污染的食物若已加热处理,l葡萄球菌被杀死,l培养可出现阴性结果,l而肠毒素在加热的情况下并不被破坏,l因此,l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主要通过对食物或粪便中的肠毒素检测来进行诊断。肠毒素的检测可用幼猫作动物试验或ELISA检测。大多数检测葡萄球菌的探针也针对肠毒素。能同编码肠毒素有关的基因序列杂交,l这类探针能检测肠毒素A、iB、iC和E。

(2)蜡样芽胞杆菌:i

1)直接镜检:i取可疑的食物或患者呕吐物及粪便进行检查。标本可用无菌生理盐水浸渍,l稀释后直接涂片、i革兰染色镜检。此菌为革兰阳性杆菌,l有圆形芽胞,l位于菌体中央或次端,l不大于菌体。

2)活菌计数:i因暴露于空气中的标本,l在一定程度上易受本菌污染,l因此在鉴定时必须作活菌计数。一般认为食物中的蜡样芽胞杆菌的活菌>106/g能引起食物中毒,l活菌计数对确定是否本菌引起食物中毒有一定的临床价值。方法与一般细菌计数方法相同。

3)分离培养:i将可疑食物磨碎(呕吐物、i粪便可直接接种)接种普通琼脂及血平板上,l85℃培养18~24小时,l观察菌落特征,l若发现可疑菌落(在普通琼脂上为菌落较大、i灰白色、i表面粗糙、i有蜡样光泽、i呈蜡滴样;在血平板上呈浅灰色似毛玻璃样菌落、i有α或β溶血环)可作生化反应进一步鉴定。

(三)诊断建议

根据共进餐者集中发病,l症状相似的急性胃肠炎表现,l特别是气温高的夏秋季节,l有进食不洁食物史,l可作临床诊断。根据临床特征,l需要同时采取对多种可疑病原菌的检验方法。结合细菌学检查发现病原菌、i毒素检测阳性或数量明显增多可作确定诊断。粪便标本的直接涂片细菌学检查无诊断意义。

需与以下疾病进行鉴别:i①非细菌性食物中毒:i包括化学性(砷、i汞等)、i生物性(生鱼胆、i毒蕈等)和其他病原体(病毒、i蠕虫等);②细菌性痢疾、i霍乱等:i细菌性痢疾常有发热、i里急后重、i粘液脓血便,l粪便常规有脓细胞和巨噬细胞;典型霍乱吐泻物呈米泔水样,l脱水重。细菌学检查可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