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食物中毒:神经型食物中毒

(一)疾病概况

神经型食物中毒是由于进食被肉毒梭菌(Clostridium1bot-ulinum)外毒素污染的食物而引起的食物中毒性疾病,l故又称肉毒中毒。

【病原学】

肉毒梭菌为革兰阳性专性厌氧菌,l芽胞位于菌体的次极端,l有周鞭毛,l能运动。耐高温,l干热180℃5~15分钟才能杀死。在厌氧环境下,l能产生一种对神经系统有剧毒作用的外毒素。有8个毒素型,l对人有毒性的主要是A、iB及E型,l我国以A、iB型为主。其外毒素不易被人消化道中的消化酶、i胃酸所破坏,l但煮沸加热10分钟即可破坏而失去毒性。

【流行病学】

1.传染源 该菌存在于各种动物的粪便中,l以芽胞形式广泛分布于土壤和水中。芽胞污染食物,l在缺氧环境下细菌大量繁殖并产生肉毒毒素。

2.传播途径 当进食了被肉毒毒素污染的食品,l并且在食用前未进行彻底的加热处理时即可发病。污染的食物主要为家庭自制的豆酱、i臭豆腐、i面酱和豆豉等发酵食品,l其次为肉类和罐头食品。

3.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l病后无免疫力。

【发病机制】

肉毒毒素具有嗜神经性,l经消化道吸收后,l主要作用于脑神经核、i神经-肌肉连接处及自主神经末梢,l通过抑制胆碱能神经的传导,l使肌肉发生运动障碍,l导致肌肉麻痹。

【临床诊断】

潜伏期2~12天,l最短的为数小时。起病急,l毒素摄人数天后出现对称性、i下运动神经元麻痹的神经症状,l如头晕、i无力、i视物模糊、i眼睑下垂、i复视,l随后咀嚼无力、i张口困难、i言语不清、i声音嘶哑、i吞咽困难、i头颈无力、i垂头等。严重的导致呼吸困难。多因呼吸停止而死亡。胃肠道症状很轻或缺如。无发热,l意识清,l感觉正常。

(二)检验诊断

肉毒梭菌引起的食物中毒,l因肉毒梭菌本身并不致病,l其诊断主要通过检出肉毒毒素。一般在检查毒素的同时作细菌分离培养,l并检测分离细菌产生毒素的能力和性质。

【病原学检查】

1.细菌培养 本菌获得纯培养较困难,l因土壤以及其他材料中常有大量的各种芽胞菌存在。常用增菌法以促进混合培养物中肉毒梭菌的生长和毒素的产生.再经动物接种和保护性试验,l来确定毒素的性质。如混合培养物中有毒素存在,l再接种血平板和卵黄平板进行次代培养,l厌氧培养36~48小时取可疑菌落作鉴定。

2.毒素检测

(1)标本采集:i可疑食物、i呕吐物、i胃肠冲洗液、i粪便、i血清等。凡有悬浮固体物的待检标本均应低温离心沉淀,l取其上清液。

(2)标本处理:i如果标本中有非蛋白分解型菌株所产生的毒素,l需先用胰蛋白酶活化后再测定。试验时应用同一标本的未经胰蛋白酶处理的上清液同时测定,l因为有蛋白分解型菌株存在时,l用胰蛋白酶处理会降解这种有充分活性的毒素。激活方法是:i用1mol/L的NaOH或HC1把部分上清液的pH调至6.2,l再将上清液1.3ml加入0.2ml11:i250的胰蛋白酶水溶液中,l放置37℃1小时即可。因毒素在肠道内已被激活,l因此患者血清标本的毒素测定可不必用胰蛋白酶处理。

(3)测定方法:i包括毒素的定性检验和毒素的型别鉴定。

1)定性试验:i取待检物上清液0.5ml分别接种于两只小鼠的腹腔中,l其中一只小鼠在接种前已预先注射肉毒毒素的多价抗毒素血清作为保护试验。接种后经数小时的潜伏期,l即可出现呼吸困难、i两侧腰肌明显凹陷呈“蜂腰”等早期症状。继后出现无力、i麻痹、i四肢伸直,l一般在18~24小时死亡,l也可延至4天左右。保护试验小鼠则无上述症状而存活。

2)毒素的型别鉴定:i用分型血清作中和试验和反向间接血凝试验。

(三)诊断建议

进食发酵食品、i肉类或罐头食品等可疑食物后出现神经、i肌肉麻痹的症状,l无发热,l意识清,l感觉正常时,l可作初步诊断。患者的血清或可疑食物中查到肉毒毒素,l分离到肉毒梭菌者可确诊。

本病需与毒蕈中毒、i河豚鱼中毒、i脊髓灰质炎、i流行性乙型脑炎等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