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氏菌病(Brucellosis)是由布氏杆菌(Brucella)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l曾称为“地中海弛张热”、i“马耳他热”和“波浪热”。1886年英国军医Bruce首先分离到该菌。羊、i牛、i猪是人类布氏菌病的主要传染源,l多发生于农牧业地区。本病呈全球性发病。临床上分急性期和慢性期。临床表现复杂,l主要有发热、i多汗、i关节痛等。
(一)疾病概况
【病原学】
布氏杆菌为革兰阴性的多形性球杆菌,l需氧菌。分为6个生物种19个生物型,l以羊、i牛、i猪3种的意义最大。羊种的致病力最强,l感染后症状重;牛种的致病力最弱,l感染后症状轻或无症状。布氏杆菌外膜成分中的脂多糖(LPS)和中层外膜蛋白(OMP)是其主要致病物质。菌体裂解时可释放出内毒素。在抗生素作用下,l本菌可转变成L型,l并在体内长期存在,l条件适当时又逆转为普通型,l使疾病复发。
布氏杆菌生长缓慢,l常需培养1周以上,l甚至4周。
【流行病学】
本病呈全球性分布。近年来我国人畜布氏菌病的发病率回升,l主要流行的是羊种,l可爆发流行;其次是牛种,l常呈散发;猪种仅见于广西和广东个别地区。发病以春末初夏为多,l青壮年男性多见。可有接触病畜的历史。
1.传染源 已知的布氏杆菌宿主有60多种家畜、i家禽和野生动物,l其中羊、i牛是人类布氏菌病的主要传染源。不排除人与人之间的传播。
2.传播途径 接触传播、i食物传播和空气飞沫传播。皮肤粘膜直接接触病畜及其分泌物、i排泄物最易受感染,l是本病传播的主要途径。
3.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l特别是牧民、i兽医、i饲养员、i屠宰工人等发病率较高。病后可获得较强免疫力。
【发病机制】
尚未完全阐明。布氏菌病可累及全身几乎所有的器官组织,l但以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最常见。细菌裂解释放出内毒素和其他物质,l在急性期症状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变态反应则可能在慢性期病变中起重要作用。慢性期局部病灶内形成无干酪样坏死的肉芽肿。布氏杆菌主要寄生在单核-巨噬细胞内,l属胞内菌,l不易完全清除,l也是其易复发、i易慢性化的原因之一。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为7~60天,l平均2周。临床表现复杂多样,l临床上分急性期和慢性期。
1.急性期 起病多缓慢.发热、i多汗、i关节痛、i睾丸肿痛是主要临床症状。典型热型为波浪热,l现已少见,l而多为低热或不规则热。毒血症状不明显。关节疼痛早期多呈游走性,l以大关节受累为主;以后疼痛固定在某些关节。最具特征的症状是睾丸肿痛,l多为单侧。可并发脑膜脑炎、i心内膜炎等。
2.慢性期 病程超过1年者为慢性期。可由急性期因治疗不当或无急性期直接表现为慢性。临床分活动型和相对稳定型。活动型以低热、i疲乏无力为主要症状,l常有反复发作或固定的关节和肌肉疼痛。相对稳定型无发热,l可有肌腱挛缩、i关节损害等。
(二)检验诊断
【一般检查】
半数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正常或轻度减少,l淋巴细胞相对或绝对增多,l分类可达60%以上。血沉在各期均增速。久病者有轻或中度贫血。
【病原学检查】
患者血液、i骨髓、i乳汁、i子宫分泌物均可做细菌培养。因牛种菌初分离困难,l要求严格的环境,l故各种标本最好采集两份,l一份接种在含肝浸液的肉汤中,l在CO2孵箱中培养;另一份放一般环境中孵育,l培养时间不得短于2周。急性期阳性率高,l慢性期低。骨髓标本较血液标本阳性率高。有人建议慢性布氏菌病患者的血液接种到鸡胚卵黄囊中可获较高阳性率。
【血清学检查】
1.血清凝集试验(Wright试验)试管法较灵敏。患者多在第2周出现阳性反应,l1:i100以上有诊断价值。病程中效价递增4倍及以上意义更大。正常人可有低滴度的凝集素;某些传染病的假阳性率可达30%以上,l如兔热病该凝集效价升高;注射霍乱疫苗的人90%可呈假阳性;接种布氏菌活菌苗者,l凝集效价也增高。诊断时要注意分析。另外由于抗体IgA、iIgG、iIgM量的比例不同,l如IgA含量高则可出现患者血清低稀释度为阴性,l高稀释度反为阳性的所谓前带现象。因此做该实验时应增大患者血清稀释范围。
2.补体结合试验补体结合抗体主要为IgG,l出现较迟,l持续较久,l一般1:i16以上即为阳性。对慢性患者有较高特异性。
3.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t1est):i用于测定血清中的不完全抗体。不完全抗体可阻断完全抗体与抗原的凝集反应,l使凝集试验呈假阴性。Coombs试验是使不完全抗体与不可见抗原结合的复合物通过抗人球蛋白血清结合成块,l直接可见。故凝集试验阴性者可作此检查。1:i160以上为阳性。
4.ELISA11:i320为阳性。此法比凝集法敏感100倍,l特异性也好。目前又发展有Dat-ELISA、i生物素亲合素ELISA法检测,l特异性更好。酶联免疫吸附双抗原夹心法的特异性及敏感性高于试管凝集试验及虎红平板凝集试验。
一直以来对于布氏菌病的渗断多采用血清学试验,l主要检测血清或乳中的抗布氏菌抗体。由于以上传统的诊断方法均存在特异性、i敏感性或操作方法方面的不足,l近年来各国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l新的技术总结如下。
(1)快速纤维素试纸(dip1stick)试验:i开始治疗后,l检测阳性率下降较快,l可用于快速诊断早期布病患者。而对于病程较长者,l可结合Coomb’s试验和临床症状、i体征辅助诊断。也有采用金标免疫渗滤法快速检测布氏菌抗体,l该方法具有速度快、i灵敏度高和特异性强等优点。
(2)免疫捕获凝集试验(Brucellacap1t):iBrucellaeap1t和Coomb’s试验的相关较好。所以Brucellacap1t可以作为Coomb’s的替代试验。与其他血清学方法比较,lBrucellaeap1t有较强的特异性。
(3)荧光极化试验(FPA):i利用分子旋转性质直接测定与抗原结合的抗体。检测饲养场或牛奶厂散装牛奶中的牛种布氏菌抗体,l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100%和95.9%。本试验费用低、i易操作,l更适用做牛奶厂动物和牛种布氏菌的根除监测。也可用于临床实验室和血库。
(4)分支动态试验(lateral1flow1assay):i应用免疫色谱分支动态试验建立用于检测布氏菌特异的IgM抗体和I9G抗体的试验。可用于急性、i迁延及复发患者的追踪检测。布氏菌IgM和IgG动态试验的敏感性达到96%,l个别可达99%。因其操作简便、i无需专门训练和特殊设备,l可用于地方性布病的农村和郊区。该检测系统对于各期布病(急、i慢性期和复发)患者均能作出准确的诊断,l与血清凝集试验有很好的相关性,l一致性达92%。
5.皮肤试验 为细胞介导的迟发型变态反应,l一般发生在起病20天以后。其方法是以布鲁氏菌抗原作皮内试验,l阴性有助于除外布鲁氏菌感染。阳性仅反映过去曾有过感染。接种疫苗也可呈阳性。
6.其他实验检查 琼脂扩散、i对流电泳、i被动血凝试验、i放射免疫及免疫荧光抗体试验等均可应用。
【核酸检测】
根据编码牛种布氏菌31kD外膜蛋白基因设计引物。通过对PBO-31基因序列的扩增,l并经Eco1R酶切后的杂交分析,l可对布氏菌进行分型。
(三)诊断建议
有流行地区居住史、i或与病畜接触史、i或有进食未严格消毒的奶制品及未煮熟的畜肉史,l患者出现典型的发热、i多汗、i关节痛、i睾丸肿痛等临床症状,l则诊断基本成立;确诊有赖于血、i骨髓、i尿、i脑脊液、i脓液等标本中分离到细菌;由于细菌培养生长缓慢,l因此检测特异性凝集抗体可作为首选试验,l双份血清呈4倍以上增高可确诊。
本病急性期应与伤寒、i结核、i风湿热、i类风温性关节炎、i淋巴瘤等鉴别;慢性期要与慢性疲劳综合征、i神经官能症、i慢性骨关节病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