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的耐药性及检测:抗菌药物的抗菌活性及其体内浓度和活性检测

(一)体液内抗菌药物的活性测定

在对患者开始抗菌药物治疗后,l通过检测血及其他体液中抗菌药物的浓度,l评价及估计抗菌治疗的效果,l用药代动力学原理和计算方法拟定最佳的适用于不同患者的个体化给药方案,l包括药物剂量、i给药时间和途径,l以提高疗效并降低不照反应。目前应用最多的方法是血清抑菌力和杀菌力测定(Setum1inhibitory1or1bactericidal1test)。该法测定治疗过程中患者血液或脑脊液等体液中单一或联合的抗菌药物的抗菌活性。

1.患者给药后,l在药物达到峰浓度和谷浓度的时间点,l采取血液2~3ml,l分离血清备用。

2.用M-H肉汤1ml倍比稀释患者血清。然后每管分别加入0.1ml从自身感染部位中分离的病原菌菌悬液,l其最终接种浓度为5×105cfu/ml。

3.135℃培养18~24小时后按稀释法观察结果。然后从肉眼未见生长的每管中分别取0.1ml培养物均匀涂布转种血平板,l35℃孵育18~24小时后对每个平板进行菌落计数并计算其平均数。

肉眼未见生长的血清最高稀释度管,l表示血清的抑菌力。菌落计数≤0.1%最初接种菌量的血清最高稀释度管,l表示血清的杀菌力。

其他测定杀菌活性效率以及评价联合用药效应的试验如时间杀菌分析,l是临床评价抗菌药物使用效果的有用的试验,l但有很多因素干扰结果的稳定和评价。

(二)体液中抗菌药物浓度测定

任何种类的抗菌药物,l其疗效都与感染部位组织中的药物浓度直接相关,l为保证感染组织中的有效浓度,l血药浓度应达到该药对致病菌MIC值的2倍以上。由于不同个体之间对药物的吸收、i分布及代谢的不同,l以及处于疾病状态时机体代谢的变化,l使抗菌药物在体内的蓄积及各部位的分布与正常情况下出现很大的差别。只有测定用药后患者体内血清、i尿液、i脑脊液等部位的药物浓度,l才能了解体内抗生素使用后的确切分布情况。某些抗菌药物治疗浓度和中毒浓度接近,l如氢基糖苷类,l血药浓度过高则可引起毒性反应。因此血液以及体内其它体液和组织内抗菌药物浓度的测定对保证治疗和防止抗菌药物的毒副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血药峰浓度一般是静脉滴注给药后30分钟,l肌注给药后1小时,l口服给药后1~3小时;而谷浓度为紧接在下次给药前。可根据药物动力学和药物代谢过程,l确定采血时间点。根据测得的MIC和体内药物浓度可计算出体液或局部组织内的抗菌药物浓度与MIC的比值,l称为抑菌商数(Inhibitory1quotient,lIQ)。可据此帮助临床调整抗菌药物的种类、i给药方式和剂量。

以下情况需要进行体液内抗生素浓度的测定:i

1.治疗浓度和中毒浓度十分接近的药物,l如氨基糖苷娄抗生素。特别是在长期大量使用时,l这些药物可在体内蓄积导致中毒。

2.某些严重感染的患者,l必须加大用药剂量才能奏效,l如果使用有毒副作用的药物,l则必须严密监控。

3.心、i肝、i肾功能不全的患者,l即使按常规剂量用药也会中毒,l应作药物检测。

4.某些新种类抗生素进行临床试用时,l尚无可靠的动力学数据,l需要测定不同时间血液中的药物浓度,l以测定血液中药物高峰时间与有效浓度持续时间。

测定的方法有荧光偏振免疫测定(Fluorescence1polariza-tion1lmmunoassay,lFPIA),l数分钟即可获得准确的结果;高效液相层析法(HPLC),l是特异性高、i分离能力强、i可测定药物的代谢产物的可靠方法;均相酶免疫测定法(EMIT)和放射免疫测定法(RIA)具有适用范围广、i标本可集中检测等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