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蠕虫感染性疾病:旋毛虫病

旋毛虫病(Trichinosis)是由旋毛形线虫(Trichinella1spitalis,l简称旋毛虫)寄生在人体横纹肌内引起的一种动物源性人畜共患寄生虫病。主要因生食或半生食含旋毛虫活囊包猪肉或其他动物肉类而被感染。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i眼睑水肿、i肌肉疼痛和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等,l重症者可因心、i肺、i脑等并发症而死亡。

(一)疾病概况

【病原学】

旋毛虫的生活史可分为成虫、i脱囊期幼虫、i移行期幼虫和成囊期幼虫四个阶段,l完成生活史必须更换宿主,l人及其他哺乳动物(猪、i鼠等)既是终宿主又是中间宿主。人或哺乳动物摄人含活囊包的动物肉后,l囊包内的幼虫逸出,l寄生在十二指肠、i小肠的黏膜并发育成成虫。雌、i雄虫交配后,l雄虫死亡,l雌虫则胎生出幼虫。多数幼虫侵入肠黏膜内淋巴管或小静脉,l经胸导管或门静脉、i右心、i肺到达动脉系统,l随血流移行至全身各器官、i组织,l但只有到达横纹肌的幼虫才能继续发育,l形成与肌纤维平行的梭形囊包。幼虫常定居在膈肌、i咀嚼肌、i舌肌、i肋间肌、i肱二头肌、i腓肠肌等处。约5个月后囊包两端钙化,l幼虫丧失感染力并死亡。当含活囊包的动物肉被宿主吞食,l又开始新一轮的生活史。

【流行病学】

1.传染源11已发现150多种家畜和野生动物(如猪、i犬、i猫、i鼠、i野猪、i熊等)自然感染旋毛虫,l但猪是人旋毛虫病特别重要的传染源。

2.传播途径 主要因生食或半生食含旋毛虫活囊包的猪肉或其他动物肉类所致。

3.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不全免疫力。有食生肉习惯和卫生意识差的人群感染率高。有集体感染和暴发流行的特点。

【发病机制】

旋毛虫感染所致的病理损伤主要与虫体机械性穿透作用及幼虫移行过程中产生的代谢产物和毒素所引起的中毒、i过敏反应有关,l特别以幼虫引起的病变为主。导致相应组织脏器损伤,l如肌炎、i心肌炎、i肺炎、i脑膜脑炎、i视网膜出血等。心肌炎并发心力衰竭是本病的主要死亡原因。幼虫侵犯的肌纤维发生变性、i坏死、i炎症反应,l可导致肌肉萎缩,l常有剧烈的肌痛和功能障碍。

【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5~15天,l平均约10天。临床表现多种多样,l典型病程经过可分为3期。

1.肠道期相当于成虫在肠道阶段。表现有胃肠道症状如恶心、i呕吐、i腹痛、i腹泻、i纳减等。本期持续约1周。轻症患者可无明显症状。

2.急性期11相当于幼虫移行期。有持续性高热、i体温38~40℃,l多呈弛张热,l伴头痛、i肌痛、i浮肿、i皮疹、i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全身肌痛是本病最为突出症状,l尤以腓肠肌、i肱二头肌、i肱三头肌为甚。部分患者可出现相应肌肉的功能障碍如咀嚼、i吞咽、i说话困难。重症患者可有心肌炎、i肺炎、i脑膜脑炎、i视网膜出血等症状。本期持续约2周~2月。

3.恢复期相当于囊包形成期。随肌肉内幼虫囊包形成,l急性炎症消退,l全身症状逐渐减轻,l但消瘦、i乏力、i肌痛和肌肉硬结可持续数月。

(二)检验诊断

【一般检查】

在幼虫移行期外周血白细胞总数一般升高至(10~20)×109/L,l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占20%~40%,l在感染后1周开始出现,l3周后达高峰;通常在4~6周消退,l但也有延长至6个月或1年;少数患者(如致死性感染)可不出现。血清氨基转移酶、i乳酸脱氢酶和肌酸激酶也有升高,l在2~4周(或1年)血清总蛋白和清蛋白下降,l在6~8周或更长时间γ球蛋白升高,l严重者可出现白/球比例倒置。红细胞沉降率正常或轻度增高。血清胆碱酯酶下降。脑膜脑炎时,l脑脊液也许正常或蛋白增高,l脑脊液中的抗体水平高于血清。

【病原学检查】

1.活组织检查法 从患者疼痛肌肉(以腓肠肌或肱二头肌多见)取标本制作成切片或压片,l镜下检查找幼虫囊包。本法因取样局限而致检出率较低,l约50%。镜检时,l如发现肌纤维横纹消失和间质水肿等病变,l并对患者食用的肉类进行检查,l也可为本病的确诊提供信息。

2.人工消化法11以胃蛋白酶和稀盐酸消化待检查肌肉,l取沉渣检查幼虫囊包。该法可适当提高检出率。

【免疫学检查】

由于病原学检查检出率较低,l尤其是对早期和轻度感染者更难查见,l所以,l免疫学检查方法成为当前旋毛虫病诊断的首选辅助方法。在症状出现后1周20%~30%患者阳性,l4~5周后80%~90%患者出现阳性结果。

1.皮内试验 敏感性高,l但特异性较差,l与其它蠕虫感染有一定的交叉反应,l正常人群也有4.1%~7.4%的假阳性率。

2.间接血凝试验 绵羊红细胞经旋毛虫可溶性抗原致敏后与患者血清作间接血凝试验(IHA),l抗体检测阳性率很高。本法除与血吸虫和肝炎患者有部分交叉反应外,l和其他蠕虫感染无假阳性反应。

3.皂土絮状试验11以吸附幼虫抗原的皂土(bentonite)颗粒,l与患者血清反应,l如出现凝集即为阳性。本法检测阳性率可达97%,l为常规检测方法之一。

4.环蚴沉淀试验11以脱囊旋毛虫幼虫与患者帆清一起孵育,l幼虫分泌排泄抗原与特异性抗体反应,l在幼虫表面形成有折光性的团块状或泡状沉淀。本法敏感性和特异性都较高,l对诊断旋毛虫早期感染和轻度感染较为有用,l但对慢性感染诊断价值不大。目前,l改用冻干幼虫为抗原,l进一步提高了该法的实用价值。

5.间接荧光抗体试验11以幼虫切片、i脱囊幼虫或含幼虫的肌肉组织切片为抗原检测患者血清抗体,l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l可用于检查轻度及早期感染者。

6.ELISA 广泛应用于人和生畜旋毛虫病诊断,l尤其是早期诊断效果颇佳。本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与所用抗原有关,l纯化的分泌排泄抗原可使之得到提高。目前,lELISA法用于循环抗原检测尚处于实验阶段,l敏感性有待进一步提高。随着单克隆抗体技术及高灵敏度技术的发展,l检测循环抗原用于旋毛虫病的现症感染诊断及疗效考核将可能成为现实。

7.免疫酶染色试验 免疫酶染色试验(IEST)用感染的肌肉石蜡切片或冰冻切片作抗原,l检测旋毛虫患者血清抗体,l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l加之抗原片保存期长,l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8.酶联免疫印迹技术 酶联免疫印迹技术(ELIB)或称Western1blot适用于旋毛虫病的早期诊断。现已有商品化试剂盒供应,l大大提高了本法的应用价值。

9.补体结合试验 本法适用于晚期旋毛虫病诊断。

【核酸检测】

在旋毛虫病诊断中,l虫种鉴定非常重要,l并可以此追踪传染源。在旋毛虫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中有重要意义。用于旋毛虫种属分类的常用方法有:i限制性酶切分析、iDNA探针、i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i随机扩增多态性DNA、i裂解片段长度多态性、i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i反向线性印迹、i简单重复序列锚定PCR、i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i多重FCR等。

(三)诊断建议

发病前2周有生食或半生食肉类史,l出现全身肌痛、i发热、i浮肿、i皮疹、i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高,l及早期胃肠道症状,l即应怀疑本病;通过肌肉活检找到有幼虫囊包可确诊;能从所食的肉类中找到幼虫囊包或检测到血清中特异性抗体,l对诊断很有价值。

旋毛虫病需与胃肠型食物中毒、i皮肌炎、i流行性感冒、i病毒性心肌炎、i肺炎、i结节性多动脉炎等进行鉴别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