绦虫病(taeniasis)是绦虫(Cestode)的成虫或幼虫寄生在人体而引起的一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
(一)疾病概况
【病原学】
我国民间俗称绦虫为“寸白虫”,l寄生在人体的绦虫属于多节绦虫亚纲的假叶目和圆叶目。我国以猪带绦虫(Taenia1solium)和牛带绦虫(Taenia1saginata)最常见。
猪带绦虫和牛带绦虫成虫细长如带状,l分节,l雌雄同体。分头节、i颈节和链体节三部分。体节又分幼节、i成节和孕节,l孕节内充满虫卵,l孕节自动脱落,l虫卵随粪便排出。
绦虫成虫寄生在脊椎动物终宿主的消化道内,l幼虫则在中间宿主体内发育。人是猪带绦虫、i牛带绦虫终宿主。猪、i人是猪带绦虫的中间宿主;牛是牛带绦虫的中间宿主,l但人不是牛带绦虫适宜的中间宿主。
猪摄入猪带绦虫虫卵后,l在消化道内孵出六钩蚴,l六钩蚴穿透肠壁进人血循环,l播散全身,l但主要在横纹肌内发育成囊尾蚴。囊尾蚴大小如黄豆,l内含似米粒样的囊尾蚴头节,l俗称“米猪肉”。当人吞食了舍活囊尾蚴的猪肉,l囊尾蚴即在小肠内露出头节,l约2~3个月后发育成成虫。成虫在人体内可存活约近30年。当人误摄入猪带绦虫虫卵时,l可患猪囊尾蚴病(囊虫病)。
牛带绦虫的生活史与猪带绦虫相似。
【流行病学】
1.传染源 绦虫病患者为主要传染源。虫卵随粪便排除,l污染水、i食物及地面等,l可使猪或牛感染囊尾蚴病。
2.传播途径 人因食用生的或未煮熟的含活囊尾蚴猪肉或牛肉而感染。亦可通过生、i熟食混用的砧板、i餐具等污染食物而感染。
3.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多发于青壮年,l男多于女。感染率高低与居民的饮食卫生习惯、i人粪的不当处理和猪的饲养方式等有关。
4.流行情况 本病呈世界性分布。我国云南等地区有地方性流行,l并有家庭聚集现象,l而西南、i西北、i东北、i华北、i中原等地区则呈散发流行。
【发病机制】
1.成虫 其致病作用一般认为是成虫对宿主营养的大量掠夺所致,l但更重要的是其释放的代谢产物对宿主的毒性作用,l及其头节和小钩对肠壁的机械性刺激和损伤。成虫所致临床症状一般不严重,l可表现为腹部不适、i腹痛、i消化不良、i腹泻或便秘。
2.幼虫11对宿主的危害大于成虫,l往往导致严重后果。囊尾蚴寄生在皮下组织、i肌肉、i脑、i眼、i肝、i肺等重要脏器,l可致结构和功能严重受损。
【临床表现】
猪带绦虫病与牛带绦虫病的潜伏期约为8~12周。绦虫病患者常无明显症状,l粪便中出现白色带状节片常为最初和唯一表现。部分患者可出现腹部不适、i腹痛、i消化不良、i腹泻或便秘。感染严重者可出现肠梗阻、i肠穿孔、i营养不良。
猪囊尾蚴病根据其寄生的部位、i感染的程度、i寄生的长短以及人体的反应性不同,l其临床表现轻重不一,l复杂多样。主要有脑囊尾蚴病、i皮肌囊尾蚴病、i跟囊尾蚴病和其他脏器囊尾蚴病,l其中以脑囊尾蚴病的危害性最大,l可引起癫痫发作、i脑积水、i脑蛛网膜炎等。
(二)检验诊断
【一般检查】
血常规检查一般正常,l可有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轻度增高。脑囊尾蚴病患者脑脊液白细胞总数升高,l多为嗜酸性粒细胞、i蛋白含量增加,l糖和氯化物含量正常或偏低。红细胞沉降率通常不增高。
【病原学检查】
查获绦虫虫卵或绦虫孕节乃是确诊的依据。从单份粪便标本中查获虫卵的阳性率约为50%~70%。应在1~2周内至少送检3~6份标本,l增加检验的阳性率。
1.猪带绦虫病
(1)虫卵检查:i①粪便直接涂片法或厚涂片法;②集卵法,l包括沉淀法和浮聚法。由于虫卵在孕节内,l只有孕节破裂时才会散入粪便,l使得粪便中查获虫卵的机会不多,l故需要对疑似患者进行多次连续粪便检查。另外,l当孕节通过肛门时因受挤压破裂而将虫卵散出粘附于肛周,l故肛门拭子法(透明胶纸拭子法或棉拭子法)也可用于检查本虫卵。
(2)孕节检查:i将粪便排出或自肛门自动逸出的孕节清洗干净,l用两张载玻片轻轻压平后观察并计数子宫侧支数鉴定虫种。
(3)头节检查:i用药物实验性驱虫,l收集服药后24~72小时的全部粪便,l采用绦虫检查法查绦虫头节,l以鉴定虫种,l并明确驱虫效果。
2.牛带绦虫病病原学检查基本同猪带绦虫,l但牛带绦虫孕节活动力更强,l常会自主逸出肛门并破裂,l虫卵常粘附在肛周,l所以常用肛门拭子法查牛带绦虫虫卵。
3.猪囊尾蚴病皮肌囊尾蚴病可采集似“米粒样”结节进行活组织检查证实为囊尾蚴,l以确立诊断。眼囊尾蚴病可用检眼镜检查确诊。脑和深部组织的囊尾蚴可经CT及MRI等影像学检查并结合临床症状进行确定。
【免疫学检查】
免疫学检查在猪囊尾蚴病的诊断中具有辅助价值,l对无明显临床症状的脑型患者诊断意义更为突出。脑脊液特异性抗囊尾蚴抗体检测有助于诊断。用于血清和脑脊液免疫学检查的方法有:i
1.皮内试验 用囊尾蚴液作抗原做皮内试验检测抗囊尾蚴抗体阳性率高,l但特异性较差,l可用于患者初步筛选和流行病学调查。
2.间接血凝试验 本法抗体检测阳性率为80%左右,l特异性较高,l已常规应用于临床。
3.ELISA 抗体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好,l分别可达90%和99%,l应用较广,l但与包虫病患者血清有交叉反应。经传统ELISA法改良的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Dot-ELISA)敏感性和特异性更好,l且简便易行,l阳性检出率为95%以上。Dot-ELISA还可以用抗囊液多克隆抗体检测患者血清或脑脊液循环抗原,l用于现症患者的判定及疗效考核。另外,l抑制性ELISA也可用于循环抗原的检测。
4.胶乳凝集试验 采用抗猪囊尾蚴单克隆抗体交联胶乳免疫微粒,l检测患者脑脊液的猪囊尾蚴抗原阳性率可达90%,l血清内的阳性率达74.6%。
5.间接荧光抗体试验 本法以囊尾蚴冰冻切片抗原进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检测囊尾蚴患者血清或脑脊液,l敏感性、i特异性较高,l诊断价值较好。
6.酶标记抗原对流免疫电泳 本法利用酶标记抗原和待测抗囊尾蚴抗体在电场中向一定方向移动,l在比例适当的地方形成沉淀线,l通过酶作用于底物显色,l指示沉淀线的存在。
7.补体结合试验(CF) CF灵敏度较ELISA稍差,l但特异性较好。血清CF阳性率为70%~80%,l脑脊液阳性率为80%~90%,l阳性强度与囊尾蚴数量相关。但CF操作比较复杂,l推广较难。
8.放射免疫试验 放射免疫试验也可测定脑脊液或血清IgG抗体,l为诊断提供参考信息。
另外,lELISA法和酶联免疫转移印迹实验(EITB)检测囊尾蚴患者唾液中特异性IgG抗体,l也具有诊断价值。
【核酸检测】
核酸探针和PCR技术既广泛用于绦虫虫种鉴别研究,l又可用于诊断。HDP1探针和HDP2探针可以检测猪带绦虫和牛带绦虫,l并能作鉴别诊断。pTso1-9和pTsag-16为猪带绦虫和牛带绦虫的种特异性DNA探针,l检测虫卵具有快速、i敏感、i特异的特点。研究表明,l猪带绦虫的TS1探针可用于临床标本的检测。猪囊尾蚴的27kD蛋白基因PCR产物与地高辛标记的特异性核酸探针相结合,l能快速、i准确的检测猪囊尾蚴病。
(三)诊断建议
根据有生食或半生食猪肉或牛肉史,l结合流行病学资料,l粪便中排出白色带状节片可临床诊断绦虫病;粪便检及虫卵或孕节片可确诊。若在本病流行区出现不明原因的癫痫发作,l特别是有绦虫病史或皮肌囊尾蚴病者,l要怀疑脑囊尾蚴病可能,lCT、iMRI等影像学检查及特异性抗体检测阳性有助临床诊断,l抗体滴度变化与疗效无关;确诊要依靠皮下结节或脑手术病理活组织检查。
脑囊尾蚴病需与原发性癫痫及其他原因引起的继发性癫痫相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