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蠕虫感染性疾病:日本血吸虫病

日本血吸虫病(schistosomiasis1japonicum)是由日本血吸虫(S.japonicum)寄生在人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寄生虫病。

(一)疾病概况

【病原学】

能使人类致病的血吸虫有6种,l在我国仅有日本血吸虫病流行。日本血吸虫的生活史分成虫、i虫卵、i毛蚴、i母胞蚴、i子胞蚴、i尾蚴及童虫7个阶段,l需要一个中间宿主(钉螺)和一个终宿主(人和其他哺乳动物等)完成其生活史。成虫雌雄异体,l寄生在终宿主的肠系膜下静脉和痔上静脉内,l雌虫在静脉末梢处产卵。虫卵大部分沉积在肠、i肝内,l小部分沉积在局部黏膜下的小静脉内发育成成熟虫卵,l局部则形成虫卵肉芽肿和坏死。部分虫卵落入肠腔,l随粪便排出体外落人水中,l在适宜条件下,l孵出毛蚴。毛蚴遇到中间宿主钉螺,l钻人其体内发育经母胞蚴、i子胞蚴,l最后成尾蚴(感染期蚴虫),l尾蚴在水表层下自由活动。当人或哺乳动物皮肤接触含尾蚴的疫水时,l尾蚴可侵入皮肤,l发育为童虫,l童虫经静脉或淋巴管,l随血流至右心、i肺,l最终到达肝脏,l在肝内门静脉系统约经过30天左右发育成成虫,l并逐渐移行至肠系膜下静脉和痔上静脉内寄居,l成熟后交配产卵。

【流行病学】

流行呈地方性,l与钉螺的地理分布相吻合。主要流行于远东地区。在我国流行范围广,l分布于长江中、i下游及其以南地区。

1.传染源11患者和病畜是其主要的传染源。除人以外,l还有41种哺乳动物是其储存宿主,l其中以牛、i羊、i犬、i猪及野鼠是主要的动物传染源。

2.传播途径 人或哺乳动物通过皮肤或黏膜接触含尾蚴的疫水而感染。构成其传播必须具备3个条件,l即带成熟虫卵的粪便人水、i钉螺的存在和终宿主有接触疫水的机会。

3.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通常男性青壮年农民和渔民感染率高,l夏秋季节多见。感染后可获得部分免疫力。

【发病机制】

日本血吸虫发育的不同阶段,l尾蚴、i童虫、i成虫和虫卵均可对宿主产生不同的损害和复杂的免疫病理反应。尾蚴穿过皮肤可致一过性的尾蚴性皮炎;童虫在机体组织内移行过程中,l可能是因为其代谢产物及死亡虫体的异性蛋白导致变态反应,l可引起肺部短暂性炎症性改变;成虫一般不引起明显的损害。日本血吸虫病的主要病变由虫卵引起。虫卵主要沉积在宿主的肝和结肠肠壁等组织,l引起肉芽肿和纤维化。纤维化主要在窦前血管的门静脉系统,l导致干线型肝硬化,l其特点是有明显的门脉高压表现,l而肝功能通常轻微异常。在急性血吸虫病时,l成虫大量产卵,l过量抗原刺激下,l形成的免疫复合物可使宿主发生急性类血清病综合征。

【临床表现】

日本血吸虫病可分为急性、i慢性和晚期血吸虫病。

1.急性血吸虫病 患者均有明显的疫水接触史,l在接触疫水后数小时到48小时内出现尾蚴性皮炎,l表现为红色发痒的丘疹,l数小时至2~3天内自行消退。在接触疫水后的14~84天(平均约35天)内出现骤起的发热,l多呈间歇热型,l常有荨麻疹、i血管神经性水肿等过敏反应,l绝大多数有肝肿大,l半数有腹痛、i腹泻、i脾肿大,l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此时粪便检测血吸虫卵或毛蚴孵化结果阳性。

2.慢性血吸虫病 是由急性血吸虫病患者未经治疗,l或反复轻度感染而发展所致。主要见于疫区居民。临床上可分为2种类型:i①无症状型:i见于轻度感染者。粪便中可找到虫卵,l或体检时发现肝肿大;②有症状型:i主要表现为慢性腹泻,l呈间歇性发作,l病程长者常伴有消瘦、i贫血、i内分泌紊乱等。肝左叶增大明显,l出现肝硬化,l脾肿大等。

3.晚期血吸虫病 是由反复大量感染又未及时治疗,l或慢性血吸虫病继续发展所致。病程5~15年。主要表现为失代偿性肝硬化、i门脉高压征、i脾功能亢进和肝功能损害。晚期血吸虫病易并发上消化道出血、i肝昏迷和继发细菌感染等。

日本血吸虫虫卵或成虫寄生在门静脉系统以外的组织器官时,l可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l其中以肺型血吸虫病(主要表现肺间质性病变)和脑型血吸虫病(表现脑膜脑炎和癫痫发作)为主。

(二)检验诊断

【一般检查】

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明显增加,l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一般超过20%,l甚至可高达70%~90%,l但重症患者则以中性粒细胞增多为主。晚期患者因有脾功能亢进,l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l并有不同程度的贫血,l嗜酸粒细胞增多不明显。红细胞沉降率增高。肝功能试验可有血清ALT轻度增高,l晚期患者血清清蛋白降低,l并有白/球蛋白比例倒置。为了解肝纤维化的动态变化,l可进行血羟脑氨酸、i脑氨酸、i透明质酸、iⅢ型前胶原肽、i胶原Ⅳ等测定。

【病原学检查】

1.直接涂片法 粪便直接涂片查虫卵阳性率较低,l主要用于急性血吸虫病感染和重度感染。

2.改良加藤法 本法可进行虫卵计数,l便于测定人群的感染度和考核疗效。

3.毛蚴孵化法 血吸虫虫卵中的毛蚴在适宜条件下的水中可孵出,l并能作直线或斜线运动。利用此特性设计的毛蚴孵化法检出率较高,l适用于早期感染者的粪便检查。

4.直肠镜活组织检查 本法有助于发现肠黏膜内沉积的虫卵,l适用于慢性和晚期血吸虫病患者。直肠镜组织活检查到虫卵,l要根据虫卵的死活判定体内活虫的存在。如只发现死卵,l仅表明曾感染过血吸虫,l不能作为治疗和疗效考核的依据。

【免疫学检查】

病原学诊断虽是血吸虫病确证依据,l但对轻度感染者和晚期患者及经过有效防治的疫区感染人群,l病原学检查则常会漏诊。所以,l免疫学检查就成为一种重要的辅助诊断方法。

1.环卵沉淀试验(COPT)用低压冰冻干燥保存的血吸虫干虫卵与患者血清抗体反应,l在显微镜下观察,l若虫卵周围出现带有折光性的泡状或指状沉淀物,l即为阳性反应。计数100个虫卵,l计算环卵沉淀反应百分率(即环沉率),l一般以环沉率≥5%作为阳性。本法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l已广泛用于血吸虫病的诊断、i疗效考核、i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检测。

2.间接血凝试验 间接血凝试验用血吸虫虫卵或成虫可溶性抗原致敏的绵羊红细胞或“O”型人红细胞与抗体反应,l呈现凝集即为阳性。该法敏感性高,l可用于综合普查患者及流行病学调查。

3.1ELISA 具有较好的敏感性、i特异性和重复性。主要用可溶性虫卵或成虫抗原检测相应的抗体。近年来,l对ELISA进行了一些改进,l使之更方便于现场应用。近年,lELISA和单克隆抗体技术的结合,l使循环抗原的检测得到进一步发展,l对慢性轻度感染者,l检测循环抗原的敏感性为60%~81%。

4.免疫酶染色试验(IEST) 用含虫卵肝组织的冰冻切片或石蜡切片作为固相抗原与待检血清反应,l加酶结合物及底物显色。显微镜下观察,l若在毛蚴与卵膜间隙以及毛蚴表面有着色者,l判为阳性,l无着色者为阴性。本法基本原理类似于COPT,l但检测时间远短于COPT,l且敏感性和特异性与之相仿,l加之取材方便,l经济,l适用于现场应用。

5.胶乳凝集试验11以血吸虫抗原致敏胶乳颗粒,l与患者血清反应,l如胶乳发生凝集,l表明有相应抗体存在。本法与丝虫病、i华支睾吸虫病、i肺吸虫病有交叉反应。

6.酶联免疫印迹技术 本法能识别血吸虫某些特定的抗原成分,l所以,l其特异性要比一般血清学方法高。

7.间接荧光抗体试验 以成虫或虫卵切片为抗原与待检血清反应,l加荧光素标记的二抗,l荧光显微镜观察荧光的有无。

8.尾蚴膜试验11以尾蚴为抗原,l与待检血清反应。存显微镜下观察,l在尾蚴四周有折光性的膜状物形成为阳性。本法有早期诊断价值,l但可与肺吸虫和华支睾吸虫发生交叉反应。

9.胶体金快速试纸法 本法操作简便、i反应快速、i敏感性高、i特异性强,l不需要任何仪器设备,l可检测抗体和抗原,l具有疗效考核价值,l适用于基层医务人员使用和血吸虫病的现场普查。

10.短程抗体检测 用独特型抗体、i重组抗原或某些虫体抗原组分检测IgG亚类等短程抗体,l具有考核疗效的价值。

(三)诊断建议

诊断应根据血吸虫疫水接触史(急性期多在发病前约2周~3个月有接触史,l接触疫水后可有短暂的红色发痒的丘疹),l有急性、i慢性和晚期血吸虫病的症状和体征(如发热、i皮炎、i荨麻疹、i咳嗽、i腹痛、i腹泻、i肝脾肿大、i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等),l并结合寄生虫学检查、i影像学检查和免疫学检查(如血液循环抗原阳性)进行诊断。粪便检出活虫卵或孵出毛蚴即可确诊。

急性血吸虫病须与伤寒、i阿米巴肝脓肿、i粟粒性肺结核等鉴别,l除流行病学史等外,l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高有重要鉴别价值。慢性血吸虫病肝脾肿大者应与病毒性肝炎鉴别。晚期血吸虫病应与门脉性肝硬化鉴别,l前者常有慢性腹泻,l门脉高压症显著,l而肝功能损害轻,l病原学与免疫学检查可最终确诊。